时间: 2025-04-30 20:4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8:08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_为酸斋解嘲》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为酸斋解嘲君王曾赐琼林宴,三斗始朝天,文章懒入编修院。红锦笺,白苎篇,黄柑传。学会神仙,参透诗禅。厌尘口嚣,绝名利,近林泉。天台洞口,地肺山前。学炼丹,同货墨,共谈玄。兴飘然,酒家眠。洞花溪鸟结姻缘,被我瞒他四十年,海天秋月一般圆。杨驹儿墓园莓苔生满苍云径,人去小红亭,题情犹是酸斋赠。我把那诗韵赓,书画评,栏干凭。茶灶尘凝,墨水冰生。掩幽扃,悬瘦影,伴孤灯。琴已亡伯牙,酒不到刘伶。策短藤,乘景,放吟情。写新声,寄春莺。明年来此赏清明,窗掩梨花庭院静,小楼风雨共谁听?
这首诗是为了解嘲而作,提到君王曾经赐予的琼林宴,三斗酒才开始朝天,文章懒得去编修院。用红锦笺、白苎篇、黄柑传来写作;追求神仙境界,参透诗和禅。厌倦尘世口舌之争,绝弃名利,靠近林泉。天台山洞口,地肺山前,追求炼丹、交流文墨,深谈哲理。而且陶醉于酒家安眠,洞花溪鸟的姻缘,却被我瞒了四十年,海天秋月一般圆满。杨驹儿的墓园被莓苔覆盖,苍云小径无人踏过,小红亭依旧,题情仍是酸斋赠送的。我把那诗韵接续,书画评鉴,倚靠栏杆。茶灶上满是尘埃,墨水已经凝成冰。掩上幽门,悬挂着瘦弱的影子,伴着孤灯。琴声已亡,伯牙不复存在,酒也不见刘伶。拿短藤策马,乘着美景,抒发吟唱的情怀。写下新的声韵,寄托给春天的莺鸟。明年再来此地赏清明,窗外梨花庭院宁静,小楼在风雨中与谁倾诉?
作者介绍:张可久(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擅长曲词,风格独特,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融入社会时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厌倦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为对现实的反思和自嘲。
这首诗以轻松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名利与世俗的厌倦,展现出一种追求自由与内心平静的情怀。开篇提到君王赐宴,带有一种无奈与嘲讽,诗人似乎在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反思。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在天台洞口,与友人一起酿酒、吟诗,远离尘世的纷扰,似乎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个人情感,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茶灶尘凝”“墨水冰生”,不仅展现了诗人生活的清苦,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结尾部分“明年来此赏清明”,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涩,但依然不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可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倦
C. 无所谓
D. 崇拜
“琴已亡伯牙”中的伯牙象征是什么?
A. 友谊与音乐
B. 权力与名利
C. 自然与和谐
D. 隐逸与孤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