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7:19
醉公子
马叙伦 〔近代〕
春去何了草。
垂垂杨柳老。
门外少游人。
游人多逐春。
高楼凭远眺。
马嘶人未到。
芳草蘸红尘。
眼穿疑未真。
春天走了,草地上的绿意也随之消逝。垂垂的杨柳已经老去。门外游玩的人少了,游人们都去追逐春天的脚步。高楼上凭栏远眺,马嘶声中人还未到来。芳草沾染了红尘,眼前的景象让人感觉似乎并不真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春天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春去”的主题。
作者介绍: 马叙伦(1894-1969),字子明,号青阳,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受宋词影响颇深,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细腻,尤其擅长描绘春夏秋冬的情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马叙伦的诗歌创作高峰期,社会动荡和变革的背景下,他以此诗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惆怅而又深沉的情感。
《醉公子》通过春天的去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融合了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诗的开头,诗人用“春去何了草”这句引入,直接而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离去与草木的凋零,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杨柳的老去,暗示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门外少游人,游人多逐春”一句,诗人通过对比,刻画出春天的吸引力与现实的孤寂。游人们都在追逐春的脚步,然而留在门外的却是孤独的等待。这种境遇让人感受到一种渴望与失落的交织,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高楼远眺,马嘶声中人未到,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焦灼的期待和无奈的情绪。
最后两句“芳草蘸红尘,眼穿疑未真”则将诗意推向高潮,芳草与红尘的结合,象征着美好与世俗的交错,眼前的一切让人感到迷惑与不真实,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真谛。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马叙伦独特的诗歌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透过自然景物引发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春去何了草”意指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离去
C. 草的生长
D. 草的死亡
“芳草蘸红尘”中的“红尘”主要指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繁杂的世俗
C. 生命的希望
D. 自然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绘高楼远眺,想表达什么?
A. 对春天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游人的期待
D. 对自然的赞美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斗星》相比,马叙伦的《醉公子》更加注重对春天的描绘和人生哲思,李白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前者豪放,后者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