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8:02
南乡子
作者: 顾随
镜里鬟星星。秋日那堪又别情。
离合悲欢多少事,吞声。
身是行人却送行。
迢递短长亭。判著飘流过此生。
莫似昨宵天上月,凄清。
到了中元不肯明。
全诗翻译:
镜子中的发髻如星星般闪烁。秋天的日子,怎能忍受再次的离别情感?
离合、悲欢中有多少事情,都是默默吞声。
我身为行人却在送别。
长亭短亭虽远,终究是生命中的漂泊。
何如昨夜天上的明月,清冷凄清。
到了中元节却不肯明亮。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中元”是一个传统节日,代表着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诗中提及此节日,暗示了作者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作者介绍:
顾随(1892-1986),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曾任教于多所高校。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见长,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南乡子》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冲突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思考。
《南乡子》是一首抒情词,顾随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愁苦与孤独。开篇即以“镜里鬟星星”引入,既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接着,诗人以“秋日那堪又别情”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秋天象征着凋零与结束,是人们情感的低谷。
“离合悲欢多少事,吞声”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生中的复杂情感,面对离合悲欢,人们往往选择默忍,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苦乐的深刻理解。随着“身是行人却送行”的转折,诗人自谦为行人,隐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
最后,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月亮的明亮与中元节的暗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全诗情感真挚,意象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生命旅途的孤独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镜里鬟星星”中的“鬟”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头饰
C. 眉毛
D. 眼睛
“离合悲欢多少事,吞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忍耐与沉默
C. 愤怒
D. 兴奋
诗中提到的“中元”节象征了什么?
A. 过年的快乐
B. 对逝者的怀念
C. 生活的繁忙
D. 青春的逝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南乡子》的情感与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