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0:20
才过威海又烟台,悲愤填膺眼倦开。
当日若能严海禁,外夷何自入关来。
岩疆屡失千年恨,强敌环居百事恢。
国耻谅非庸辈雪,愿天早降出群材。
我刚刚经过威海和烟台,心中充满了悲愤,眼睛因疲惫而睁不开。如果当初能够严格实行海禁,外来的敌人又怎会轻易地侵入我们的国门?
失去的领土让我们心中积压了千年的仇恨,强敌环绕,常常让人感到无奈。国耻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洗刷的,我真心希望上天能够早日降下杰出的人才。
马继华,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创作多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等主题,常以沉郁悲壮的情感为主调。
此诗创作于国家动荡时期,正值清末民初,外敌入侵,国家危机四伏,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促使他写下此诗。
此诗以悲愤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外敌入侵的愤懑与无奈。在描写经过威海和烟台时,诗人不仅仅是在叙述旅途,更是在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开头两句“才过威海又烟台,悲愤填膺眼倦开”,通过短暂的旅行引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心中难以平息的悲愤。
诗中“当日若能严海禁,外夷何自入关来”反映了对当时海禁政策的深刻反思,诗人希望历史如果能够重来,或许可以避免如今的国耻。接下来的“岩疆屡失千年恨”,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深重的历史仇恨与对未来的渴望。
最后一句“愿天早降出群材”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与对人才济济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愤慨与无奈,以及对人才渴求的迫切心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两个城市是:
A. 上海和北京
B. 威海和烟台
C. 天津和大连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解决国耻?
A. 增加海禁
B. 早日降下群材
C. 加强军事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悲愤
C.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