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一剪梅 示众复用前韵》

时间: 2025-05-02 04:55:45

诗句

外积阴功内固阳。

长春示众,此语偏长。

还能顿悟入无为,宿业犹如,赫日消霜。

不假澄心六欲忘。

功成行满,越过炎凉。

腾腾兀兀任西东,觉彻人间,且恁韬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5:45

原文展示:

一剪梅 示众复用前韵
外积阴功内固阳。长春示众,此语偏长。
还能顿悟入无为,宿业犹如,赫日消霜。
不假澄心六欲忘。功成行满,越过炎凉。
腾腾兀兀任西东,觉彻人间,且恁韬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修养与对外界的淡然。外在的阴功积累,而内心则稳固如阳光。长春的景象向众人展现,这句话却显得有些冗长。能够顿悟无为的境界,过去的业力就像烈日照耀下消融的霜雪。不需要清心寡欲,功成后心胸坦荡,超越了世间的冷暖。任凭风向西东,终于觉悟了人间的真谛,也就能潜心隐匿自己的光芒。

注释:

  • 阴功:指隐秘的修行与内在的积累,通常指不为他人所见的努力。
  • 内固阳:内心如阳光般坚定而明朗。
  • 长春:象征着长久的春天,常用来比喻生机与希望。
  • 无为:道教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主张不做无谓的事情,沉静自然。
  • 宿业:过去的因果关系或行为所积累的果报。
  • 赫日消霜:比喻强大的力量或智慧能够消除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尹志平,元代著名诗人,生活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哲理的探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内心修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一剪梅》展现了尹志平对人生的深刻领悟,诗中通过“外积阴功内固阳”的对比,描绘了外在修行与内心修养的关系。诗人用“长春示众”来引入主题,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虽然生活中有太多的纷扰,但内心的坚定与宁静是至关重要的。

“还能顿悟入无为”的转折,强调了对无为哲学的体悟,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宿业犹如,赫日消霜”,则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过往的因果关系在智慧的光芒下得以消解,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整首诗的意境逐渐深入,最后以“腾腾兀兀任西东”结束,表现出一种洒脱与放下的态度,诗人已然觉悟到人间真谛,选择隐匿自己的光芒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荣耀。这种境界既是对自我内心的肯定,也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外在与内在的对比,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 第二联提到无为的境界,暗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第三联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了因果关系的消失,表明修行的成果。
    • 第四联展现了超越世俗的境界,表达了对人间真谛的领悟。
  • 修辞手法

    • 对比:外积与内固的对比,强调内心的重要性。
    • 比喻:如“赫日消霜”形象生动,表达力量的强大。
    • 排比:通过“腾腾兀兀任西东”的排比,增强了语势。
  • 主题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超越世俗的纷扰,最终体悟人生的真谛。

意象分析:

  • 阴功:象征隐秘的努力与修养。
  • 阳光:代表内心的坚强与明亮。
  • 长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赫日消霜:隐喻强大的智慧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阴功”指的是: A. 显赫的成就
    B. 隐秘的修行
    C. 个人的财富
    D. 社会的地位

  2. “长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生机与希望
    C. 暴风雨
    D. 结束

  3. 诗人提到的“无为”是指: A. 不作为
    B. 超然物外
    C. 逃避责任
    D. 无所作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探讨人生旅途的哲思。

诗词对比

  • 尹志平的《一剪梅》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探讨内心的情感,但前者更偏向于哲理的思考,后者则多了一种怀乡的情愫。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尹志平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元代文化与诗词发展》

相关查询

闲咏园中草木 柳桥秋夜 书宛陵集後 南堂与儿辈夜坐 出游 晴窗读书自勉 九月十四日夜鸡初鸣梦一故人相语曰我为莲华 夏夜暑毒不少解起坐庭中 书意 别严和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疋字旁的字 包含泗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神的成语 高字旁的字 担簦蹑屩 短衣匹马 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民企 率诣 雁帖 面方如田 恃直不戒 魁博 火字旁的字 矮子观场 鱼惊鸟溃 矢字旁的字 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