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清平乐》

时间: 2025-05-02 18:51:13

诗句

夜来霜重。

帘外寒风劲。

横笛楼头才一弄。

惊破绿窗幽梦。

起来情绪如何。

开门月色犹多。

照我如常如画,更谁能似姮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1:13

原文展示

清平乐
夜来霜重。帘外寒风劲。
横笛楼头才一弄。惊破绿窗幽梦。
起来情绪如何。开门月色犹多。
照我如常如画,更谁能似姮娥。

白话文翻译

夜里霜降得很重,窗帘外寒风呼啸。
楼头的横笛刚刚吹了一曲,惊醒了我在绿窗里做的幽梦。
我起来后,心情如何呢?打开门,月光依然明亮。
这光照耀着我如同画中人,谁能像那嫦娥一样美丽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重:指霜降得很重。
  • 寒风劲:寒冷的风猛烈。
  • 横笛:一种乐器,这里指吹奏的乐曲。
  • 惊破:惊醒、打破。
  • 绿窗幽梦:指在窗边做的美梦。
  • 姮娥:嫦娥,传说中的月亮女神。

典故解析

  • 嫦娥:古代神话中嫦娥为月宫仙子,象征着美丽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出身于士族,生活在北方。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其作品在风格上既有元代的豪放,也不乏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清平乐》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夜晚,反映了诗人对夜晚宁静氛围的感受,同时也隐含了对爱情与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词作,诗人在幽静的夜晚,通过描绘寒霜与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开头两句“夜来霜重。帘外寒风劲。”,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似乎在映射着内心的孤寂。接下来,诗人通过“横笛楼头才一弄”,引入音乐的元素,打破了夜的寂静,表现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动与惊醒。

“惊破绿窗幽梦”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无情,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起来情绪如何”,诗人自问自答,反映出内心的思索与挣扎。最后两句“照我如常如画,更谁能似姮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欣赏,也流露出对嫦娥那种绝世美丽的向往和无奈。

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对比,表现了孤独与美好之间的矛盾,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来霜重:夜间降霜,天气寒冷,营造了一个清冷的环境。
  2. 帘外寒风劲:窗帘外的寒风猛烈,增强了寒冷的感觉。
  3. 横笛楼头才一弄:楼上的横笛刚吹了一曲,打破了夜的宁静。
  4. 惊破绿窗幽梦:音乐惊醒了在窗前的美梦。
  5. 起来情绪如何:我醒来后的情绪是怎样的?
  6. 开门月色犹多:打开门,看到明亮的月光依旧。
  7. 照我如常如画:月光照耀下的我像画中人。
  8. 更谁能似姮娥:谁能像嫦娥那样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画中人,表现出一种优雅的孤独感。
  • 对仗:如“夜来霜重”和“帘外寒风劲”,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孤独的反思,体现了人在自然与情感之间的矛盾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冷清与孤独。
  • 横笛:音乐的美好与人生的瞬间。
  • 月光:象征纯洁与美丽。
  • 嫦娥:美丽与孤独的结合体,反映诗人对完美与梦想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平乐》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秉忠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西王母
    B. 嫦娥
    C. 观音
    D. 玉兔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同样描写月夜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表现出思乡之情,而刘秉忠的《清平乐》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体验。

通过这些对比与推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人刘秉忠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修辞》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道中闻九里香花 满庭芳·千古黄州 浣溪沙(张国泰生日) 好事近 渔家傲 庆双椿(汪周佐夫妇五月六日同生) 踏莎行 踏莎行 浣溪沙(张金志洗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瓦字旁的字 制锦 佛顶菊 包含栏的词语有哪些 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刀字旁的字 鼠字旁的字 锃明彻亮 时殊风异 見字旁的字 仅识之无 以胶投漆 包含他的成语 珍鲜 病字头的字 油浇火燎 纤毫毕现 粢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