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9:57
作者: 陆炳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晴川书触目,亭午水波明。
舟疾驱山走,云迟碍日行。
石苔齐草色,岸竹聚风声。
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媚的自然图景:晴朗的河川映入眼帘,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水波闪烁。小船奋力划行,仿佛在山间飞奔,而云朵则缓慢地遮挡着阳光。岸边的石头和苔藓与草色相近,竹林在微风中轻声摇曳。唯独在这幽静的地方,世俗的争斗似乎与我无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清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
作者介绍: 陆炳(约1650-约1720),字子昇,号梅溪,清代诗人,出身官宦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府。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创作于陆炳的游览之际,受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晴川》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晴朗河流和正午阳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明媚而生动的画面。开头的“晴川书触目,亭午水波明”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通过“书”字传达出一种文化的气息,仿佛这幅美景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舟疾驱山走,云迟碍日行”展示了诗人对动静结合的描绘:小船在水中飞速前行,与慢悠悠的云朵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宁静之间的矛盾。
“石苔齐草色,岸竹聚风声”则描绘了岸边的植物,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最后一句“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更是诗的精髓,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这片宁静的地方,世俗的纷争与喧嚣都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自然的怀抱中,世俗的纷争显得不值一提,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亭午水波明”中“亭午”指的是什么时候?
“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舟疾驱山走”中的“疾”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