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苏幕遮 乡中上街求乞》

时间: 2025-04-30 17:49:08

诗句

舍家缘,须用斧。

劈碎恩山,岂肯重修补。

猛烈灰心寻出路。

自在逍遥,认个清闲处。

有因缘,方可悟。

改变衣装,道服惟麻布。

莫讶乡中求乞去。

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9:08

原文展示

《苏幕遮 乡中上街求乞》
马钰 〔元代〕

舍家缘,须用斧。劈碎恩山,岂肯重修补。
猛烈灰心寻出路。自在逍遥,认个清闲处。
有因缘,方可悟。改变衣装,道服惟麻布。
莫讶乡中求乞去。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情感的割舍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意识到舍弃家庭关系(恩山)是必要的,决心不再重修旧好。诗中提到“猛烈灰心寻出路”,表现出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决绝与追求。选择了“自在逍遥”的生活方式,表明他渴望一种清闲的生活。通过因缘的觉悟,诗人选择了简单的麻布衣装,象征着对物质的放弃。最后,他不在意乡中乞讨的身份,反而以此自我解脱,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注释

  • 舍家缘:舍弃与家庭的缘分。
  • 恩山:比喻感情的重负。
  • 猛烈灰心:形容心中烦恼与无奈。
  • 自在逍遥:形容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道服惟麻布:道教的服装,麻布象征简朴。
  • 灭尽无明:消除内心的无知与迷惑。
  • 青霄步:指向上天或更高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关其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道教思想及对自然的热爱。其风格多以清新、自然、恬淡著称,强调个人的内心感悟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士人失落,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探索,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诗中的求乞象征着对物质的放下与心灵的追求。


诗歌鉴赏

《苏幕遮 乡中上街求乞》展现了马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哲学探讨。诗的开头以“舍家缘,须用斧”点明主题,表达了他对于家庭情感的释然与决绝。诗人选择放弃家庭的牵绊,意味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与超越。接下来的“猛烈灰心寻出路”则揭示了他在生活中的挣扎与迷茫。与其在世俗中沉沦,不如选择一种更为自在的生活方式。

诗中提到的“改变衣装,道服惟麻布”,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摒弃,也是对精神追求的强调。麻布道服象征着简朴与清净,传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道教理想的向往。而“莫讶乡中求乞去”,则是对社会偏见的反思,诗人以“乞”的身份自居,表明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在最后一句“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诗人展示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马钰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个人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舍家缘,须用斧:表明必须下决心割舍家庭的羁绊。
  2. 劈碎恩山,岂肯重修补:比喻情感的重负一旦舍弃,就不会再重修。
  3. 猛烈灰心寻出路:在困境中感到绝望,努力寻找出路。
  4. 自在逍遥,认个清闲处:向往一种自由、无忧的生活。
  5. 有因缘,方可悟:强调因缘关系的重要,唯有通过因缘才能领悟真理。
  6. 改变衣装,道服惟麻布:抛弃奢华,选择简单的道教服装。
  7. 莫讶乡中求乞去:不必惊讶于在乡中乞讨的选择。
  8. 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消除内心的无知,追求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恩山”比喻情感的重负,形象生动。
  • 对仗:如“自在逍遥,认个清闲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麻布道服象征简朴与追求真理的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于家庭、世俗感情的放下,以及对自由与内心觉悟的追求。诗人通过极简的生活方式,寻求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传统价值的反思与对新生活方式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决断与切割。
  • 恩山:比喻情感的负担。
  • 道服麻布:象征简朴与道教理想。
  • 青霄:象征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内心的探寻,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以及对道教哲学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所提到的“恩山”是指什么?

    • A. 家庭情感
    • B. 物质财富
    • C. 社会地位
    • D. 自然风光
  2. 填空题:诗人选择的衣装是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灭尽无明”是指追求世俗的财富。(对/错)


答案

  1. A. 家庭情感
  2. 麻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马钰与李白的作品,马钰侧重于内心的探索与道教理想,而李白则常表达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两者在风格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世俗的反思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对元代诗人的深入分析。
  • 《道教与中国文化》——探讨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相关查询

金缕曲 燕子矶怀古 金缕曲 夜坐叠前韵 金缕曲二首 其二 金缕曲 题陈其年小照填词图有姬人吹玉箫倚曲 金缕曲 其一 金缕曲 戏述懒 金缕曲 寄黄壶舟 金缕曲 其二 哭朱子西安 金缕曲 孙杉麓同年下第将游汴中,索画梅一枝为别,并题其上 金缕曲 寄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改旧 前古未有 貝字旁的字 持之有故 止字旁的字 史籍 包含崄的词语有哪些 生拽死拖 干端坤倪 走字旁的字 包含敦的成语 豕字旁的字 率肆 英声欺人 南朝 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