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5:47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
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
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
海神庙见有他为证。
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
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
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寻找的东西到底该争取还是不该争取,既然已经说定了,就先说清楚。
谈到真诚,我真诚,你却薄情,究竟是谁薄情?
难道没有听说过“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理吗?忘本的人多半应当受到惩罚!
海神庙里有他为证据。
就像王魁背弃桂英,真是令人痛心的海誓山盟。
在绣带中难以逃脱性命,在裙刀上更是自我惩罚,
最终却成了一个年轻书生的牺牲品。
高克礼,元代诗人,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情感纠葛,风格直白,常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本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百姓苦难之际,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与道义之间的挣扎,以及对真诚关系的渴望。
本诗通过对情感的探讨,揭示了人性中的薄情与真诚之间的矛盾。开头的“寻致争不致争”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读者不禁思考应追求什么。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真诚的渴望与对薄情的愤懑,特别是“你薄幸谁薄幸”的反问,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失望。
在“举头三尺有神明”中,诗人引入了道德与因果的观念,强调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进一步推动了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通过“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作者用古老的民间信仰为情感的背叛提供了证据,强化了情感的不可逆转。
后面的比喻“似王魁负桂英”则让人联想到历史典故,王魁的背叛令人痛心,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绝望与不满。结尾的“活取了个年少书生”则反映了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挣扎,年轻书生的命运令人感到惋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以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道理引导读者思考真诚与背叛、爱情与责任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社会与人性反思的意义。
诗歌通过探讨真诚与薄情的冲突,反映出对情感关系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道德的关注,表现出人们对真诚关系的渴望与对薄情行为的反感。
“寻致争不致争”中的“争”指的是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表达了什么思想?
王魁与桂英的故事象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