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6:1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6:10:54
临江仙 连日不乐夜读秋明集有作一九四四年
——叶嘉莹
是岁不知有恨,逢人艳说多情。
而今真个悟人生,恨多情转薄,春老燕飘零。
剩把虚窗邀月,一编好读秋明。
长街何处报更声,夜灯应有意,故故向人青。
这一年我不知道有什么怨恨,遇到人时总是热烈地谈论多情。
而如今我真正领悟了人生,怨恨与多情渐渐淡薄,春天已老,燕子也随风飘零。
只剩下我在虚窗前邀月,一边编排好读的《秋明》。
长街的何处传来更深的钟声,夜灯应该也有自己的情意,故意向人们散发青色的光芒。
叶嘉莹,字桐华,江苏人,著名的当代诗人和学者,以其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闻名。她的诗风兼具个人情感与历史深度,常常反映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悟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对情感与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临江仙 连日不乐夜读秋明集有作一九四四年》这首诗展现了叶嘉莹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是岁不知有恨,逢人艳说多情”,描绘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尽管内心或许隐隐有些怨恨,却依然在与人交谈中热烈地表达着对情感的追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领悟到“恨多情转薄”,多情的执念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变得淡薄。燕子的飘零象征着青春的流逝,带来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
后半部分,诗人用“剩把虚窗邀月,一编好读秋明”表达了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此处的“虚窗”不仅是对外界的隔绝,更是内心对自我情感的体悟。长街的钟声与夜灯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却又温暖的氛围,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黑暗中,依然有内心的光亮。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情感的敏感捕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的岁月中对情感的反思与对生活的领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诗中“是岁不知有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春老燕飘零”中的“燕”象征什么?
诗中的“夜灯应有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对,叶嘉莹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乡愁。两者共同点在于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个人情感,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