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1:18
鹧鸪天 癸酉除夕,今年两度立春
作者:王蛰堪
运斗回寅岁又辞,窗幡惹梦感栖迟。
方将鸡犬升天日,正是斯文扫地时。
情落寞,眼凄迷。只消劫墨认昆池。
芳春早逐残年尽,莫漫伤心赋别离。
这一年又到了除夕,时间如同斗转星移般迅速流逝。窗外的幡帜随风飘动,让我在梦中感到归属感,然而又似乎停滞不前。正当鸡犬升天之日,正是文化气息逐渐消失的时刻。心中感到落寞,眼神也显得迷离。只是应当消磨那劫难的墨色,认清我所处的境地。春天的气息早已随着残年的尽头而去,不要无谓地在别离中伤心。
作者介绍:王蛰堪是当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鹧鸪天》创作于癸酉年除夕,正值中国传统节日,诗人通过对除夕夜的描绘,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这首《鹧鸪天》不仅是一首描写除夕的诗,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与人事无常的沉思。开篇的“运斗回寅岁又辞”,将时间的流动形象化,仿佛在提醒读者,岁月如梭,转瞬即逝。窗外的“窗幡惹梦”,则是对内心情感的反映,既有对过往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焦虑。
诗中提到的“鸡犬升天日”,不仅有年味的象征,更隐喻着人们在欢庆的背后,对文化及精神世界的漠视,表现出一种对当下风气的无奈和失落。诗人借“情落寞,眼凄迷”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似乎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他却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渴望寻求一种归属感。
最后,诗人对“芳春”的渴望与对“残年”的叹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盼,极具情感深度。整首诗以除夕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使其既有时代感,又具普遍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窗幡惹梦”中的“窗幡”指的是什么?
“正是斯文扫地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两者都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但王蛰堪更侧重于文化的叹息,而李白则更多地强调享受当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