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5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57:03
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尹志平 〔元代〕
本性爱疏慵。不厌无名不厌穷。
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
观透人间事事空。
得失本来同。
动静何劳问吉凶。
兀兀前途真自得,成功。
都在忘言。
我本性情懒散悠闲,不在乎名利与贫穷。
身无长物随缘而活,无所牵挂,内心自由畅通。
看透世间一切都是空虚。
得失其实是一回事。
无论是动还是静,何必费心去问吉凶。
面对前方的道路,我自得其乐,真正的成功。
这一切都在于忘却言语。
尹志平,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一种对名利的超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作于尹志平的个人静思时刻,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常常感受到名利的诱惑与生活的压力,这首诗则反映了他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是一首体现了元代士人对于人生哲学深思的作品。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对世俗的名利、贫富持以淡然的态度,表达出一种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从“本性爱疏慵”开始,便以自我剖白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状态。他将自己与世俗的追逐划清界限,认为无名和穷困并不可怕。接着,诗人通过“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的句子,强调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心灵的畅通无阻是他追求的目标。
接下来的“观透人间事事空”则是对世事的深刻洞察,诗人认为得失本无所谓,动静的行为亦无须去过多纠结于吉凶。这种淡泊明志的心态,正是诗人对人生本质的理解与哲思。
最后一句“都在忘言”,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真正的快乐和成功在于心灵的自我解放,而非外在的言语和评价。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超脱与自得,诗人通过对人生的观察与反思,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倡导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逐名利
B. 淡泊名利
C. 享受奢华
D. 追求权势
“得失本来同”意指:
A. 得与失是不一样的
B. 得与失是没有区别的
C. 失去比得到更重要
D. 得到的总是要失去的
诗中提到的“心通”是指:
A. 心情愉悦
B. 心灵自由
C. 心境平和
D. 心智明晰
答案: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尹志平的《南乡子》呈现出一种更为内敛的情感,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一种远离的孤独感。杜甫的《登高》则是在忧国忧民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悲伤,与尹志平的超然态度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