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2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4:26
戏论谁知是至公,蝤蛑信美恐生风。夺胎换骨何多样,都在先生一笑中。
谁能真正理解这份公正呢?蟹和蝤蛑虽然美丽,却也可能引起风波。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多种多样,所有的变化都在老师的一笑之间。
“夺胎换骨”出自佛教典故,原指修行者通过内心的转变获得新的生命状态。这里用以形容事物的重大变化。
王若虚,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曾游历名山大川,受诸多文人影响,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此诗作于王若虚与东坡苏轼的诗歌交流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文学界风气的思考与批判。
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至公”,不仅指的是创作的公正性,也传达了文学应持有的态度。王若虚通过“蝤蛑”的描写,暗示了表面美丽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与争议。最后一句“都在先生一笑中”,则点出了创作的核心:在于作者的态度与理解,强调了创作过程中“心”的重要性。整首诗以轻松的语气,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全诗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强调创作的公正与内在的情感。
“至公”在诗中指什么?
A. 公正 B. 美丽 C. 风波
答案:A
诗中提到的“蝤蛑”象征什么?
A. 复杂 B. 美丽 C. 变化
答案:B
“夺胎换骨”指的是什么?
A. 表面变化 B. 深刻变化 C. 不变
答案:B
王若虚与苏轼的作品都强调创作的内涵与作者的态度,但王若虚更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公正性,而苏轼则倾向于表达人生的豪情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