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3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32:06
【双调】蟾宫曲_半窗幽梦微
作者: 郑光祖 〔元代〕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塘。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汝,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飘飘泊泊船揽定沙汀,悄悄冥冥。
江树碧荧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
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
淅留淅零墓雨初晴,
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
正潇潇飒飒和银筝失留疏剌秋声。
见希飏胡都茶客微醒,
细寻寻思思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
窗外的幽梦微茫,唱罢了《钱塘曲》,赋罢了《高塘赋》。
微风轻轻拂入轻罗帐,清凉透过稀疏的窗棂,明月照亮纱窗。
朦胧中看到淡淡的梨花,隐约听到兰麝的余香。
呼唤起思念,明明不想思念,怎能不思念?
漂浮不定的小船停在沙滩,夜色悄然无声。
江边的树木碧绿幽幽,半明不灭的渔灯闪烁。
潇湘的景色冷清清,晚风轻轻吹来,
细雨初晴,墓地的雨声渐渐消退,
洁白的月光照耀着船篷,映照出团圆的景象,
正如潇潇的秋风和银筝的音声,仿佛失去了疏朗的秋声。
见那茶客微微清醒,
我细细寻找那双生的思念,你可否闪现如苏卿?
作者介绍:郑光祖,元代杂剧作家,字仲明,号丰溪,出生于今浙江地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擅长抒情,作品多融诗词和戏曲于一体,其作品《双调夜行船》尤为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代,正值元代的文学繁荣时期。诗中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融入了元代特有的音乐、舞蹈元素,展现出诗人与音乐、自然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
《双调蟾宫曲_半窗幽梦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富有诗意的夜晚。全诗以窗外的景象为引入,描写了微风、月光、香气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开篇的“半窗幽梦微茫”便引发了读者的想象,似乎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梦境中。诗中的意象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尤其是对美好往昔与思念之人的执着追寻。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这一句反复强调了思念的无奈与无法自拔,显示出人对情感的深刻体验。随着诗的推进,江边的渔灯、潇湘的晚风、清冷的雨声,皆为思念的背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最后几句中,茶客的微醒与“你可闪下苏卿”的提问,既是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无奈的感慨,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该诗核心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对思念对象的深情眷恋,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双调蟾宫曲》中提到的“罗帏”指的是:
诗中“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描述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但郑光祖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展示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