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1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12:17
休将清净,却做寻常。可凭秘密仙方。书夜行持,决要万事俱忘。奈何从前熟景,便时时斗乱心肠。常断制,似两家征战,各举刀枪。剿尽尸虫猿马,处无为无作,无事之乡。常应常清常静,常得嘉祥。更凭真慈相助,行功成得赴蓬庄。乘云去,访重阳师父,师祖纯阳。
不要把清净的心境当作寻常。可以依靠一些秘密的修行方法。夜间修行,决意让万事都抛诸脑后。可惜熟悉的场景,却总是让我的心肠动荡不安。常常思虑,像是两家在交战,各自挥舞着刀枪。要剿灭心中的杂念,才能达到无为无作的境界,进入无事的乐土。常常保持清净安静,常常会得到吉祥的兆头。更要依靠真诚的慈爱来帮助,努力修行最终能够达到蓬莱仙境。乘着云去,拜访重阳的师父,师祖纯阳。
马钰,元代道士,活跃于道教文化领域,作品多涉及道教哲理及其修行方法。他的诗歌风格常表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强调清净与无为的生活理念。
此诗作于对友人姚守清和李守静的赠送,反映出诗人对道教修行的感悟与体会,体现了他对内心清净及外界纷扰的思考。
这首诗以道教思想为核心,表达了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外界纷扰的反思。开头便以“休将清净,却做寻常”引入,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是多么重要。接着,诗人提到“秘密仙方”,暗示了修行的技巧与方法,这里隐喻了道教的深邃智慧。随着诗句展开,诗人对内心的斗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运用“斗乱心肠”、“两家征战”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内心对平静的渴望与外界诱惑的冲突。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描绘了理想的境界:无为无作的“无事之乡”和常得“嘉祥”的乐土,充分体现了道教“无为而治”的理念。最后的“乘云去,访重阳师父”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道教高人、长生不老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与实践,传达出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理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内心清净的追求和对外界干扰的反思,表现了道教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休将清净,却做寻常” 的意思是?
A. 不要把清净的心境当作平常
B. 清净的心境很普通
C. 清净是修行的目标
答案: A
“剿尽尸虫猿马” 中的“尸虫猿马”象征什么?
A. 外界的纷扰
B. 内心的杂念
C. 生活的苦难
答案: B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活的追求
B. 内心的平静与修行
C. 友情的价值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