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10
闲人相访有何妨。
唯恐闲人话短长。
真乐真闲无议论,
至微至妙绝商量。
是非欲说气神散,
名利谗言道德忘。
不若澄心常默默,
自然彼此得清。
闲人来访有什么妨碍呢?
只是担心闲人谈论琐碎。
真正的快乐与闲适是不需要议论的,
细微而深奥的事物更是无法商量。
若谈是非只会让心神分散,
名利的谗言使道德被遗忘。
不如静心常常默默,
自然会让彼此更加清晰。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在表现性情与闲适的哲理上,反映了道家思想和隐士文化的影响,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马钰,元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充满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瑞鹧鸪 居庵》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士人对名利的追求与道德的反思相互交织。马钰在此诗中提倡超然物外、清净无为的生活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瑞鹧鸪 居庵》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首句“闲人相访有何妨”直接讲述了诗人对访客的态度,流露出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然而,随即诗人又提出了对于闲谈的担忧,强调了闲聊可能导致的消耗与琐碎。此时,诗人引入了“真乐真闲无议论”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快乐和闲适应当是超越言论和讨论的。
诗中提到的“是非欲说气神散,名利谗言道德忘”,展现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借此反思人们在追求名利与是非之间迷失的现象。最后,诗句“不若澄心常默默,自然彼此得清”展现了诗人的理想:通过内心的宁静与独立思考,达到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这种追求不仅是对外界的反思,更是对内心的探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与艺术追求。
整首诗围绕“闲适”与“内心宁静”的主题展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反思,提倡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和谐。
诗中提到的“闲人”指的是:
A. 忙碌的人
B. 无所事事的人
C. 学者
诗中认为真正的快乐与闲适应当:
A. 有很多讨论
B. 不需要议论
C. 追求名利
诗人提倡的生活态度是:
A. 热闹繁华
B. 超然物外
C. 追求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