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端午》

时间: 2025-04-26 03:44:20

诗句

清和月去端阳来,门挂灵符可避灾。

同饮菖蒲除疫酒,榴花照眼一时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20

原文展示:

清和月去端阳来,
门挂灵符可避灾。
同饮菖蒲除疫酒,
榴花照眼一时开。

白话文翻译:

清和的时节,农历五月端午节即将来临,
门上挂着灵符以避开灾难。
大家同饮菖蒲酒来驱除瘟疫,
榴花在眼前盛开,好一片繁华景象。

注释:

  • 清和: 指清爽和谐的季节,通常指初夏。
  • 端阳: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
  • 灵符: 用于辟邪避灾的符咒。
  • 菖蒲: 一种药用植物,常用于端午节饮酒以驱邪。
  • 疫酒: 特指用菖蒲等草药酿造的酒,传说可以驱除疫情。
  • 榴花: 石榴花,象征繁荣与美好。

典故解析:

  • 端午节: 传统节日,源于纪念屈原,具有驱邪避灾的文化内涵。
  • 菖蒲: 在古代被视为可以驱邪的植物,在端午节时人们会用其制作药酒。
  • 灵符: 在中国文化中,灵符常用于祈求平安、避开灾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暴焕章,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风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常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对民俗的热爱。

创作背景:

《端午》创作于端午节前夕,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民俗文化的热爱。同时反映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中寻求安宁与幸福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四句,表达了浓厚的端午节气氛与文化内涵。开头的“清和月去端阳来”不仅点出了季节的变迁,也为诗设定了时间背景,营造出一种期待的氛围。接着提到“门挂灵符可避灾”,这句强调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与平安的渴望。第三句中,“同饮菖蒲除疫酒”体现了节日的社交功能,表明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共同抵御瘟疫,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最后一句“榴花照眼一时开”则生动描绘了春夏交替时节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与希望。整首诗在欢快的节奏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和月去端阳来: 清和的季节转瞬即逝,端午节即将到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2. 门挂灵符可避灾: 描绘了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挂上符咒以求平安的习俗。
  3. 同饮菖蒲除疫酒: 说明了端午节时人们聚在一起,喝菖蒲酒以驱除疾病的传统。
  4. 榴花照眼一时开: 形象地描绘了榴花盛开的美丽场景,象征着节日的生机与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 “清和月去”与“端阳来”,形成了和谐的对仗结构。
  • 意象: “灵符”、“菖蒲”、“榴花”等意象构成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 比喻: 将榴花的盛开比作节日的繁荣,暗示生机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灵符: 象征着保护与安全,代表着人们对厄运的抵抗。
  • 菖蒲: 代表着健康与驱邪的力量,体现了民间信仰。
  • 榴花: 象征着繁荣、美好与生机,反映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端午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哪个月? A. 四月
    B. 五月
    C. 六月
    D. 七月

  2. 诗中提到的“灵符”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装饰
    B. 饮用
    C. 避灾
    D. 祭祀

  3. “榴花照眼一时开”意在表达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节日的热闹
    C. 自然的美丽
    D. 凶险的预兆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插秧歌》: 表达了农民的辛勤与对丰收的渴望。
  • 《月下独酌》: 描绘了节日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屈原《离骚》与暴焕章的《端午》均涉及端午节的文化,但屈原更关注个人情感与命运,而暴焕章则侧重于节日习俗与人们的集体活动。

参考资料:

  •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暴焕章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重别南给事 送王道士还京 送夏侯子之江夏 送耿副使归长沙 送李侍御 送友人使河源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 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 赠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弹琴 自蜀奉册命往朔方途中呈韦左相文部房尚书门下崔侍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犹豫狐疑 只鸡樽酒 钧天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年高德劭 首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铢两之奸 双人旁的字 包字头的字 干统 飠字旁的字 篷寮 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居有 埽岸 包含第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