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25
金瓯渐缺,玉麈犹挥,谁同泣倚新亭?
寇陷燕云,尚频浇酒长星。
风铃似摇九子,怕春明草染袍青。
空太息,甚英雄骏骨,老负青萍?
还剩东南半壁,趁斜阳整顿,休仗同盟。
听胡笳齐动,暗答边声。
台城漫愁病柳,算疏条烟雨曾经。
还怅惘睡铜驼,酣梦未醒。
金瓯(指杯子)渐渐破损,玉麈(指扇子)依然在挥动,谁能陪我在新亭下一起哭泣?敌人侵占了燕云,仍然频繁地在长空中饮酒。风铃仿佛在摇动着九子(指九个儿子),害怕春天来临时染绿了袍子。空叹息,何以英雄的骨骼,最终老了却被青萍所负?只剩下东南一半的江山,趁着斜阳整理一下,我们不再依靠同盟。听到胡笳的齐鸣,暗中回应着边境的声音。台城的柳树无精打采,算起来疏条烟雨曾经。仍旧感到惆怅,躺在铜驼上,酣睡未醒。
刘凤梧(1872-1926),字子舆,号少华,近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清末民初的各类文官,创作风格兼具古典与现代,作品多表现民族情怀与个人情感。
《声声慢》创作于国破家亡之际,诗人感受到国家动乱与个人无奈,故以此诗表达深切的家国情怀,表现了对英雄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词作,诗人在忧国忧民的背景下,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深切感受。开篇以“金瓯渐缺”引入,暗示了国家的破碎与个人的失落,展现了诗人的无奈与哀伤。接着通过“寇陷燕云”,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历史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风铃与九子的意象则昭示着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无奈,诗人用“怕春明草染袍青”来表达对未来的恐惧。
“空太息,甚英雄骏骨”一句,展现了英雄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与无奈。随后提到“东南半壁”,暗示诗人仍对残存的江山抱有希望,但也显得无力回天。最后几句通过听到边声,回忆往昔,诗人既感到惆怅又无法自拔,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个人命运的感叹。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抒发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的忧伤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哀痛、对英雄无用的惋惜及对未来的无奈,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刻的个人情感。
“金瓯渐缺”中的“金瓯”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寇陷燕云”主要描述了什么?
“听胡笳齐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