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琴》

时间: 2025-07-26 20:30:56

诗句

膝上横焦尾,何人识正音。

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30:56

原文展示:

膝上横焦尾,何人识正音。
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膝上放着琴,却不知道谁能听懂我弹奏的正确音调。汾亭虽然有琴曲可供欣赏,但比起杏坛的吟唱,实在是逊色得多。

注释:

字词注释:

  • 焦尾:琴的末端,指琴弦的地方。这里“横焦尾”是指琴的放置。
  • 正音:正确的音调或音律。
  • 汾亭:指汾河边的亭子,寓意有美妙的琴曲。
  • :指琴曲或乐章。
  • 杏坛:杏树下的讲坛,历史上指孔子授课的地方,象征着高雅的吟唱。

典故解析:

  • 杏坛:源于孔子在杏树下讲学的典故,代表着孔子的教诲和才华,强调吟唱的文化价值。
  • 汾亭:与汾河相关的文化意象,可能反映了地方的风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凌云翰,元代诗人,生活在中国元代的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期,他的作品常常结合了传统的诗歌形式与个人的情感表达,风格清新而典雅。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与文化的交融促使文人对传统的反思与再创造。这首诗可能是在感叹音乐与诗歌的深邃内涵,以及对理想化音乐状态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琴》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对自我表达的迷茫。第一句“膝上横焦尾”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琴,显现出一种亲密的氛围,仿佛诗人正坐在那儿,满怀期望地弹奏。然而紧接着的“何人识正音”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他在努力地演奏,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这种对理解的渴望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孤独感。

第二联“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则将这一孤独感进一步扩展。汾亭的琴曲虽然美丽,却比不上杏坛的吟唱,暗示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杏坛不仅代表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象征着对精神粮食的渴望。

整首诗在艺术上展现了对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和诗歌在诗中相互映衬,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蕴与个人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膝上横焦尾:诗人将琴放在膝上,展现了一种亲近感,暗示他正准备演奏。
  • 何人识正音: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望,暗示艺术表达的孤立。
  • 汾亭空有操:汾亭虽然有琴曲,但只是空有其表,不能真正打动人心。
  • 不及杏坛吟:强调杏坛的吟唱更具深度和内涵,表达了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联之间形成了对称结构,如“焦尾”与“正音”。
  • 比喻:将音乐比作精神的表达,突出其重要性。
  • 反衬:通过汾亭与杏坛的对比,加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艺术表达的孤独与追求,表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向往。诗人在音乐与诗歌之间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交流,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的渴望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工具。
  • 杏坛:代表高雅的文化与教育,象征精神追求。
  • 汾亭:意指地方文化的堆积,体现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膝上横焦尾”指的是什么?

    • A. 琴
    • B. 书
    • C. 桌子
    • D. 墙
  2. 诗中的“杏坛”象征着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音乐
    • C. 社会地位
    • D. 自然风光
  3. 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渴望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凌云翰的《琴》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但凌云翰更侧重于对音乐与文化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对自由与放纵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文化》

相关查询

送吴恂 初退黄龙院作 横州龙池 宝华山 登古钵岭谒慈感祠下 题洪氏浴室院 登舟 题洪氏浴室院 哀吕东莱 其二 哀吕东莱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争强斗狠 左挈右提 瞥然 一口两匙 脱壳金蝉 空籍 包字头的字 洪钟大吕 宝盖头的字 金字旁的字 世家子 倨傲无礼 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月字旁的字 订购 包含倒的词语有哪些 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