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4:29
作者:元好问〔金朝〕
原文展示: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馀韩偓伤时泪,留与累臣一断魂。
淮右的城池仅存几处,宋州的新事宜令人难以谈论。 车马虚妄地想要通往吴会,谁来攻破蓟门? 细水浮动着花瓣归入别的山涧,断云带着雨水飘入孤零零的村庄。 只剩下韩偓的伤时泪,留给那些被困的臣子一缕断魂。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朝诗人、学者和政治家,字仲舒,号天山。元好问一生经历了金朝的兴衰,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政治、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尤以诗歌闻名。
创作背景: 《淮右》创作于金朝后期,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金朝与南宋之间的对峙,使得诗人感受到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淮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全诗以淮右为背景,勾勒出时局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悲伤。开篇提到城池的存亡,暗示了国家的衰败与不堪,接着用“辅车谩欲通吴会”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突骑捣蓟门的意象则象征着对抗与斗争,显现出诗人对当时局势的关注与忧虑。
诗中描绘的细水与断云,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细腻的情感流露让人感同身受。最后两句提到的韩偓与“断魂”,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的伤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人心的脆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悲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思。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的结合,诗人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辅车”象征什么?
A. 交通工具
B. 战争
C. 文化交流
D. 经济发展
“细水浮花”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美好与短暂
B. 哀伤与绝望
C. 战争与破坏
D. 和平与繁荣
诗人对淮右的看法是怎样的?
A. 繁荣昌盛
B. 荒凉凋敝
C. 充满希望
D. 令人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历史与个人命运时的不同情感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