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6:08
不赴召有述
——杨维桢 〔元代〕
皇帝书征老秀才,
秀才懒下读书台。
子房本为韩仇出,
诸葛应知汉祚开。
太守枉于堂下拜,
使臣空向日边回。
老夫一管春秋笔,
留向胸中取次裁。
这首诗中,皇帝给年迈的老秀才发了征召的书信,然而老秀才懒得离开书桌。老子房本是为了韩家复仇而出,而诸葛亮应该明白汉朝的兴起。地方太守在堂下白白拜见,派来的使臣徒然向太阳方向回头。老夫手里只有一管春秋笔,留在心中随意裁剪故事。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诗人、书法家,出生于今浙江省。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常以个人情感抒发为主。多为讽刺时事和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内容。
《不赴召有述》是在元代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冷漠与无奈。在被征召的情况下,诗人选择不去,表达了对权力的抵触和对学术的执着。
《不赴召有述》一诗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社会的态度。诗的开头,皇帝的征召信笼罩着传统的权威,然而秀才却懒于应召,显示出对权势的蔑视和对书本知识的依恋。接着,通过提到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如张良和诸葛亮,诗人暗示了自己与历史的对比,表明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要为权臣服务。后半部分,太守和使臣的形象更是反映了官场的虚伪与无力。最后,老夫手中仅有一管春秋笔,象征着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展现了他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掌控。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文人对政治的疏离感及其内心的自我坚守,展现了该时代文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抗和对学术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文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坚守。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诗人提出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子房”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人对太守的态度是:
“老夫一管春秋笔”中的“春秋笔”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