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3:21
高楼有独妇,白昼弹空桑。
门前谁下马?不是五楼倡。
在高楼上有一个孤独的妇人,白天在弹奏空桑(乐器)。门前是谁在下马呢?不是五楼的歌妓(倡)。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高楼”和“倡”这两个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以表现城市的繁华与人情的冷漠。高楼象征着社会的繁荣,而独妇则反映了个人生活中的孤独。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以古体诗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情感细腻,风格独特。
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使得许多诗人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杨维桢通过这首诗抒发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悟。
《高楼曲》通过简单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孤独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诗中高楼的设定不仅是一个空间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孤独的对立。诗人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高楼上的独妇虽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是无比孤独。白昼中弹奏空桑的场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内心的空虚与无助。接下来的“门前谁下马”,则引发了对外界的好奇与期待,虽然身处繁华之地,却没有人能走进她的生活。最后一句“不是五楼倡”,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五楼的歌妓象征着世俗的热闹与欢愉,但她的孤独却与之无关。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个体在喧闹的社会中难以寻求情感寄托的无奈与失落。
高楼曲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不是五楼倡”中提到的“五楼倡”指的是什么?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对照,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而杨维桢的《高楼曲》则通过独妇的生活隐喻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描写,两者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