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净慈寺有怀故国诸子 其五》

时间: 2025-05-02 03:58:02

诗句

布衣都讲饱风霜,关外曾凋旧鹔鹴。

独惜月明君千里,未窥西子试浓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8:02

原文展示:

布衣都讲饱风霜,关外曾凋旧鹔鹴。独惜月明君千里,未窥西子试浓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普通百姓都经历了风霜的磨练,关外的风景早已凋零枯萎。唯有这明亮的月光让我思念你千里之外的身影,却无法亲眼看到西子的浓妆艳影。

注释:

  1. 布衣:指平民,普通百姓。
  2. 饱风霜:经历了风雨和严寒的磨练。
  3. 关外:指边关以外的地方。
  4. 鹔鹴:古代一种鸟类,象征着曾经的美好记忆。
  5. 月明:明亮的月光,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6. 西子:指西湖的美丽女子,代表着美丽和爱情。
  7. 浓妆:化妆浓艳,形容西子的美丽。

典故解析:

  • 西子:指的是西湖的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常用来象征美丽与爱情。诗中提及西子,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和对美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洸,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故国的深情怀念而闻名。他生活在国家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洸对故国的怀念之际,背景是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的困顿,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布衣”和“风霜”的对比,展现出普通百姓的坚韧与无奈,进而引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诗中“关外曾凋旧鹔鹴”一句,暗示了国家的衰败与美好记忆的消逝。紧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月光,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情感层次丰富且细腻。最后一句“未窥西子试浓妆”不仅表达了对美的渴望,也反映出一种无法实现的遗憾。整体上,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依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体现了李洸对故国深沉的爱与思念。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布衣都讲饱风霜:普通人都经历了生活的艰辛,饱受风霜。
    • 关外曾凋旧鹔鹴:遥远的地方曾经美丽的景象如今已然枯萎。
    • 独惜月明君千里:我在明亮的月光下,惟有思念你这千里之外的人。
    • 未窥西子试浓妆:却无法亲眼看到那如西子般美丽的你。
  2.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布衣”与“西子”的对比,突显诗人对平凡与美丽的思考。
    • 拟人:月光被赋予了情感,成为思念的载体。
  3.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国和美好事物的怀念,结合个人的生活困境,展现了深沉的乡愁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1. 风霜: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2. 月明:象征思念与希望。
  3. 西子:象征美丽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布衣都讲饱风霜”中的“布衣”指的是: A. 贵族
    B. 普通百姓
    C. 农民
    D. 商人

  2. 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鸟
    D. 一种美丽的女性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忘却
    B. 怀念
    C. 轻视
    D. 疏远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洸的怀念与杜甫的忧国,二者都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故乡情感的抒发,但李洸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李洸诗集》
  3. 《古诗词名篇解读》

相关查询

南浦 赠双溪凌秋渚,兼寄家湛思帷孺 南浦 次顾子山和玉田春水韵 南浦夜雨 南浦 寄香侯 南浦 木瓜 南浦登舟 南浦渔舟 南浦 南浦 用张玉田春水韵 南浦 忆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戈字旁的字 肤躁 風字旁的字 面字旁的字 招开头的成语 包含玉的词语有哪些 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那庚 忘忧物 砰鍧 歹字旁的字 包含津的词语有哪些 斗笋合缝 懑懑 离开头的成语 飞字旁的字 风吹马耳 烟火之警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