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5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54:43
张伯驹的《南歌子·鲥鱼》
味自赢卢橘,香同恨海棠。
清和节后麦花黄。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
论价怜陈肆,争名笑过江。
潮头尽处网高张。
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
这首诗的意思是:鲥鱼的味道像是甘甜的橘子,香气如同海棠花的怨恨。清和节过后,麦花已经变成了黄色。每年端阳节时,我总是借酒消愁。谈论鲥鱼的价格,怜悯那些陈旧的市场,争名的人们在江边嬉笑。潮水的尽头,渔网高高张开。何不在富春滩上去问问严光的消息呢?
张伯驹(1899-1969),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文物收藏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张伯驹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南歌子·鲥鱼》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美食的喜爱以及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变迁中的个人情感和对往昔的追思。
这首《南歌子·鲥鱼》运用了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鲥鱼的喜爱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开头两句通过对鲥鱼味道和香气的比喻,展现出一种对美食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忆。接下来的几句提到清和节后麦花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节的更替和自然的韵律。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一句,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似乎在说每年端阳节的欢庆中,都会有酒相伴,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人情的温暖。诗中的“论价怜陈肆”,不仅仅是对鲥鱼价格的讨论,更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最后两句“潮头尽处网高张,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则是把视角转向具体的地理场景,展现出渔民的生活。结尾的呼唤使整首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既有对美食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充满了诗人的情感。
味自赢卢橘,香同恨海棠:
清和节后麦花黄: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
论价怜陈肆,争名笑过江:
潮头尽处网高张:
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
整首诗通过对鲥鱼的描写和清和节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习俗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赢卢橘”象征什么?
诗的结尾提到的“严光”是谁?
张伯驹《南歌子·鲥鱼》与李白《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