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7:19
原文展示
西望长河,仅一发耳。作长短句,以写一时胜概淡月晃书窗,夜静云撩乱。欹枕潇潇听雪声,落叶闲阶满。清晓独开门,淡荡东风软。诗句成时堕渺茫,眼底江天远。
白话文翻译
我向西望去,长河就像一根细发。我写下这些长短句,以表达此刻的壮丽景象。淡淡的月光照在书窗上,夜深了,云彩显得杂乱无章。我斜靠在枕头上,静静地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落叶铺满了空旷的台阶。清晨独自打开门,柔和的东风轻轻吹拂。当我构思好诗句时,感觉它们似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眼前是广阔的江天。
注释
- 西望长河:诗人向西望去,看到长河。
- 仅一发耳:形容长河细如发丝,比喻距离遥远。
- 长短句:指词,即这首诗的形式。
- 胜概:壮丽的景象。
- 淡月晃书窗:淡淡的月光照在书窗上。
- 夜静云撩乱:夜晚宁静,云彩显得杂乱。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 潇潇听雪声:静静地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
- 落叶闲阶满:落叶铺满了空旷的台阶。
- 清晓独开门:清晨独自打开门。
- 淡荡东风软:柔和的东风轻轻吹拂。
- 诗句成时堕渺茫:构思好诗句时,感觉它们似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
- 眼底江天远:眼前是广阔的江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段克己,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词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段克己在梦中听到雪声后,清晨醒来所作。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清新,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和清晨的自然景象,通过“淡月晃书窗”、“夜静云撩乱”、“欹枕潇潇听雪声”等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远方的向往。诗中的“诗句成时堕渺茫,眼底江天远”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远方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望长河,仅一发耳:诗人向西望去,长河细如发丝,比喻距离遥远。
- 作长短句,以写一时胜概:诗人写下这些长短句,以表达此刻的壮丽景象。
- 淡月晃书窗:淡淡的月光照在书窗上,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夜静云撩乱:夜晚宁静,云彩显得杂乱,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 欹枕潇潇听雪声:诗人斜靠在枕头上,静静地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宁静。
- 落叶闲阶满:落叶铺满了空旷的台阶,描绘出秋天的萧瑟。
- 清晓独开门:清晨独自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
- 淡荡东风软:柔和的东风轻轻吹拂,带来清新的气息。
- 诗句成时堕渺茫:构思好诗句时,感觉它们似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 眼底江天远:眼前是广阔的江天,象征着无限的遐想和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西望长河,仅一发耳”,将长河比作细发,形象生动。
- 拟人:“夜静云撩乱”,将云彩拟人化,增添了诗意。
- 对仗:“淡月晃书窗,夜静云撩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和清晨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诗中的宁静和深远氛围,以及对远方的憧憬,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远方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淡月:象征宁静和清幽。
- 云撩乱:增添神秘和诗意。
- 雪声:带来宁静和纯净的感觉。
- 落叶:象征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流逝。
- 东风:带来清新和生机。
- 江天:象征广阔和无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望长河,仅一发耳”中的“一发”比喻什么?
-
诗中“诗句成时堕渺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诗中“淡月晃书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A. 夜晚的宁静
- B. 白天的繁忙
- C. 秋天的萧瑟
- D. 春天的生机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美景。
- 杜甫《春望》:表达对远方和国家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段克己《生查子》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段克己的诗更多了一份对远方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金诗》:收录了段克己的诗词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词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