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5:16
《寄赵宜之》
大城满豺虎,小城空雀鼠。
可怜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
北人南来向何处,共说莘川今乐土。
莘川三月春事忙,布谷劝耕鸠唤雨。
旧闻抱犊山,摩云出苍棱。
长林绝壑人迹所不到,可以避世如武陵。
煮橡当果谷,煎术甘饴饧。
此物足以度荒岁,况有麋鹿可射鱼可罾。
自我来嵩前,旱乾岁相仍。
耕田食不足,又复违亲朋。
三年西去心,笼禽念飞腾。
一瓶一钵百无累,恨我不如云水僧。
崧山几来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
洛阳一昔秋风起,羡杀云间张季鹰。
这首诗描绘了大城市中充满了豺狼虎豹的危险,小城市却空无一人,只有老鼠在游荡。可怜的是河朔州,百姓们只能挖掘草根为生,官府却在煮制弩箭。北方人南下又该去往哪里,大家都说莘川是如今的乐土。莘川的三月春光明媚,布谷鸟在催促耕作,鸠鸟在呼唤雨水。旧时听闻抱犊山,云雾缭绕,巍峨苍苍。深林绝壑之地,人迹罕至,可以像武陵人一样避世隐居。煮橡果当作谷物,煎制药草做成甜食,这些足以度过荒年,更何况还有麋鹿可猎,鱼可捕。自从我来到嵩山前,干旱和艰难的日子竟然一再相随。耕田的食物不足,却又辜负了亲朋好友。三年西去的心中,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渴望飞翔。一瓶一钵不负担,恨我不如那云水僧。崧山几次来到了这里,不怕不能登顶,只怕不能试图去登。洛阳的一天,秋风起,真羡慕云间的张季鹰。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汝霖,号山人,金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风格清新自然。
《寄赵宜之》创作于动荡的金朝时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忧虑,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好友的思念。
《寄赵宜之》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朴素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景象,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莘川作为乐土的象征,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细腻的描写中,作者展现出自然的魅力:春天的布谷鸟声、鸠鸟的呼唤,以及高山的云雾,都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中提到的煮橡果和捕猎,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与此同时,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也在字里行间流露。三年西去,心中思念亲朋,感受到生活的重压与孤独。最后一句“羡杀云间张季鹰”,则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艰辛与压力。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莘川”象征什么?
A. 危险的城市
B. 理想的乐土
C. 战乱的地方
D. 贫困的乡村
诗中“可怜河朔州”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A. 富饶
B. 和谐
C. 贫困
D. 繁荣
“羡杀云间张季鹰”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权力
C. 自由
D. 名声
答案: 1. B 2. C 3. C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元好问的《寄赵宜之》更加强调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元好问的诗歌更具时代的忧虑与人情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