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29:43
漫漫滇西山水程,何寻当日旧旗旌?
密林瘴气朝吹血,怒水残阳暮带腥。
拼蚁死,拄天倾,硝烟散后万山青。
道旁有木今如拱,似向行人说远征。
这首诗描绘了漫长的滇西山水旅程,诗人感叹一路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旧标志和旗帜。茂密的森林弥漫着瘴气,早晨的空气里似乎还有鲜血的气息,愤怒的河水在傍晚的残阳下也带着腥味。拼命挣扎的蚂蚁在死亡中,仿佛支撑着即将倾覆的天空。硝烟散去之后,万山依旧青翠。路旁的树木如同拱门,仿佛在向过路的行人诉说着远方的征程。
此诗提及的“瘴气”与“怒水”反映了滇西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历史上这一区域因气候与地形的原因,常常导致疾病和旅途的艰难。诗中通过对比“硝烟”和“万山青”,表现出战争与自然的对立,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作者介绍:蔡淑萍,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对滇西这一历史文化区域的感怀与思考,可能与社会变革、历史记忆有关。
此首《鹧鸪天》通过对滇西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诗的开头“漫漫滇西山水程”便设定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着用“何寻当日旧旗旌”引出对过往的渴望,似乎在追问:曾经的荣耀与记忆,现在又在哪里呢?
接下来几句以生动的意象描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密林中的瘴气与怒水的腥味,构筑出一幅艰难的旅途画面,传达出一种迫切的生存感。而“拼蚁死,拄天倾”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斗争的无奈。最后,诗人以“道旁有木今如拱”结束,仿佛在提醒行人,无论前路多么艰辛,依然有自然的陪伴与支持。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感叹,情感真挚而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通过描绘滇西的自然与历史,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艰难旅途中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滇西”指的是哪个地区?
A. 西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诗中提到的“硝烟散后万山青”意味着什么?
A. 战争带来的毁灭
B. 和平后的生机与希望
C. 生命的脆弱
D. 自然的险恶
“怒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力量
B. 战争的激烈与冲突
C. 自然的美丽
D. 过去的回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