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9:19
《一剪梅 其一》
作者: 茅盾
六十年前景凄凉。垄下多稂。陌上无桑。
而今日月换新装。八茧蚕忙。双季稻香。
厂矿安排细较量。翘首钱塘。俯视金阊。
工农子弟焕文章。泖溇汪泱。苕霅流长。
六十年前的景象十分凄凉,田垄上杂草丛生,田间没有桑树。而如今,月亮换上了新装,八月时节,蚕儿忙着吐丝,双季稻丰收的香气扑鼻。工厂和矿山的安排经过精细的较量,昂首望向钱塘江,俯视着金阊区。工农的子弟们焕发出新的文化和气象,泖泯湖面广阔,苕溪水流绵延不绝。
作者介绍:
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茅盾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一剪梅 其一》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农村的面貌因土地改革和合作社运动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诗反映了作者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及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忆。
《一剪梅 其一》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变化。诗的开头提到六十年前的凄凉景象,通过“垄下多稂”、“陌上无桑”的描写,呈现出曾经的贫困与荒凉。这种景象与后文的“今日月换新装”、“八茧蚕忙”、“双季稻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的繁荣和农村的美好变化。整首诗充满了希望与欣喜,表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通过“厂矿安排细较量”的描绘,展现了新社会中工农业相辅相成的景象,表达了工人和农民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念。最后的“泖溇汪泱,苕霅流长”不仅营造了优美的自然意象,还暗示着生活的延续与希望的永恒。整首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展现了新中国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和美好愿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新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比过去的凄凉与现在的欣欣向荣,展现了新社会的美好与希望,体现了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和奋斗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六十年前的景象如何?
“八茧蚕忙”中“八茧”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中描绘的工农业并行的景象,体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望,但《一剪梅 其一》更侧重于对社会变革的反映,而《将进酒》则更多表现个人的豪情与对时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