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4:49
作者: 姚燧 〔元代〕
早是清明应候风。
势如沧海浪怒号空。
更兼泼火雨冥蒙。
如何得枝上有残红。
最惜牡丹丛。
晓来吹尽折教儿童。
且为支拄曲兰中。
还堪。
这时正值清明节,应该会有春风吹拂。可这风势如同沧海的怒潮,冲天而来,声势浩荡。更兼大雨倾盆,天空昏暗。怎能在这风雨中,枝头还留有残红的花朵?我最惦记那牡丹的花丛。清晨的风一吹,花瓣都落得无影无踪,连孩子们都在为此感到惋惜。只好借着兰花的枝干,暂时支撑一下。还能承受多久呢?
作者介绍: 姚燧(约1250-1320),元代诗人,字德明,号白云,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的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和雨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春花凋零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这首《小重山 风雨折枝词》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风雨景象,展现出一种忧伤的情感。诗的开头以“早是清明应候风”引入,清明节既是春天的代表,又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接着,诗人通过“势如沧海浪怒号空”展现了风的猛烈,利用大海的比喻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诗中“更兼泼火雨冥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景象的悲剧色彩,泼火雨的形象生动而强烈,仿佛在描绘一种灾难般的景象。此时,花朵的残落正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尤其是“如何得枝上有残红”一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无奈和哀伤。
“最惜牡丹丛”则体现了诗人对美丽生命的珍惜,牡丹作为春花的代表,更是象征了富贵与美好。诗的最后两句“晓来吹尽折教儿童”,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借用孩子的视角,暗示着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无常的叹息。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在意象与情感上都极具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风雨中的春花,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脆弱与无常。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珍惜。
诗词测试: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哪个月份?
“早是清明应候风”中的“候”字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牡丹”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对春天与生命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