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2:18:33
摊破浣溪沙 前题
作者: 姚鹓雏 〔近代〕
原文展示:
一片哀音不忍听。幽蛩怨宇诉飘零。泪尽关山戎马里,鬓星星。尽许庾新兼鲍逸,从来白俗胜元轻。晚岁西湖容傲吏,水风清。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对悲伤声音的无奈,幽静的蛩虫在诉说着它的哀怨与孤独。泪水在战乱中已尽,鬓发已斑白。任凭庾信和鲍照的才华,也只能感叹世俗的轻薄。晚年的我在西湖之畔,傲视那些官吏,水面上微风轻拂,清凉可人。
注释
- 哀音:悲伤的声音,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哀怨音调。
- 幽蛩:幽静的蟋蟀,形象地表现了孤独和哀怨的情感。
- 泪尽:泪水流尽,形容悲伤至极。
- 关山:指遥远的山川,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乡。
- 鬓星星:形容鬓发已白,象征老年。
- 庾新、鲍逸:指庾信和鲍照,两位著名的诗人,代表着才华和文采。
- 白俗:指世俗,泛指普通人。
- 傲吏:傲视官吏,表达一种对权势的不屑和超然态度。
典故解析
- 庾信、鲍照: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诗才卓绝著称;鲍照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二人常被提及以说明才华出众却难以被世俗所重视。
- 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象征着宁静与优雅的生活,也常被文人墨客所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鹓雏(1871年-1938年),浙江人,近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诗人面临着国家动乱、个人失落的双重困境,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摊破浣溪沙 前题》是一首充满哀伤和哲思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和景象,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哀音”开始,诗人便将读者引入一种情感的氛围,幽静的蛩虫声中,透露出失落与孤独。接着,诗人提到“泪尽关山戎马里”,表现出对战乱和离别的深切体会,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痛楚。最后,诗人指出即使才子庾信和鲍照也无法摆脱世俗的轻薄,而自己在西湖的傲然姿态,展现了他对世俗的超然和对生命的深刻思索。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的真挚表达,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片哀音不忍听:开篇即以“哀音”引人入胜,表现出对悲伤的敏感与无奈。
- 幽蛩怨宇诉飘零:蛩虫的怨声让人感受到孤独的情绪,诉说着周遭的飘零。
- 泪尽关山戎马里,鬓星星:泪水流尽,经历了太多的离别和战乱,发丝已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 尽许庾新兼鲍逸:即使有着庾信和鲍照的才华,也难以抵挡世俗的轻薄。
- 晚岁西湖容傲吏,水风清:在西湖之畔,面对官吏,心中自有一番傲然,对自然的宁静与优雅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哀音”与自然界的声音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泪尽关山”与“鬓星星”,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世俗轻薄的批判,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超然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哀音:象征悲伤与思念。
- 幽蛩:代表孤独与怨愤。
- 关山:象征遥远的离别与思乡之情。
- 西湖:象征宁静与优雅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幽蛩”指的是什么?
a) 蛙
b) 蟋蟀
c) 鸟
d) 虫
-
“泪尽关山戎马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离别与思念
c) 愤怒
d) 恐惧
-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轻视
c) 依赖
d) 赞美
答案
- b) 蟋蟀
- b) 离别与思念
- b) 轻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失去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
- 温庭筠《更漏子》: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与姚鹓雏的诗在情感基调上相互呼应。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现代诗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