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2:59
每爱草堂幽,来为竟日留。
独当山一面,更近水西头。
绕舍栽青竹,开窗看白鸥。
拾遗茅屋好,不得近鄜州。
我总是喜欢这幽静的草堂,因此愿意在这里待上一整天。
这草堂面向一侧的山,更靠近西边的水面。
四周栽种着青竹,窗外可以看到白色的海鸥。
捡到遗落的茅屋真不错,只是离鄜州太远了。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对“草堂”与“茅屋”这一隐居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隐居情怀在唐宋以来的文人中尤为常见。
作者介绍:潘纯,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写隐居生活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这首五言诗以清晰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描绘了诗人对草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开头两句直接点出诗人对草堂的情感,表明他愿意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地方停留整日。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草堂的地理位置,既有山的静谧,又有水的灵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第四句通过描绘周围的青竹和窗外的白鸥,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心境。这种自由与宁静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恬静。最后一句提到“不得近鄜州”,则是在表达一种无奈,尽管享受隐居生活,但却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距离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元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以青竹、白鸥等意象生动传达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中,隐含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了诗人的追求与无奈。
诗词测试:
诗人对草堂的态度是:
A. 不喜欢
B. 喜欢
C.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青竹”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生机
C. 愁苦
“不得近鄜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忧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