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9:26
鹊桥仙 自述
李昌祺 〔明代〕
儒冠相误,虚名相误,衰病又还相误。
自怜身世总无成,乾枉了青春虚度。
书生曾做,京官曾做,方面也曾亲做。
颠来倒去竟如何,只落得一贫如故。
全诗翻译:
儒生的名声相互误解,虚名也让人误入歧途,衰老和疾病又再一次误导了我。
我自怜身世一无所成,白白浪费了我的青春岁月。
我曾做书生,也曾做过京官,还曾亲身做过地方官。
颠来倒去,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只是落得一贫如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书生”“京官”“方面”,体现了古代读书人追求官职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明代士人的理想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反映了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作者介绍: 李昌祺,明代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他是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士人,曾任职于京城与地方,经历了仕途的起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士人对仕途失意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虚度和无奈的感慨。背景中,士人多受科举制度影响,作品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这首《鹊桥仙 自述》展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深刻反思与无奈。诗中通过“儒冠”“京官”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士人从读书到仕途的历程,然而最终却发现这一切都只是“虚名”,并没有带来实质的成就与富裕。诗人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惋惜。
诗中反复提及“相误”,强调了人生中的种种误解与失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普遍的士人命运。通过“颠来倒去”的反复,展示了无论怎样的努力,最终却只得“一贫如故”的无奈结局。这种情感在明代士人中非常普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苛责与期待。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李昌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在代言一代士人的共同心声,具有很强的时代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反思与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深刻感慨,表达了对青春虚度的惋惜和对世俗名利的看破。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士人的普遍心态。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相误”主要指什么?
A. 理解错误
B. 追求错误
C. 行动错误
D. 以上皆是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主要体现在:
A. 对青春的珍惜
B. 对虚名的追求
C. 对仕途的失落
D. 对财富的渴望
诗中“只落得一贫如故”的意思是:
A. 依然富裕
B. 仍然贫穷
C. 生活有所改善
D. 生活变得复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