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4:33
太常引
作者: 姬翼 〔元代〕
人生弱丧自迷方。
来往恰如狂。
泥里弄泥团。
竟不识神珠夜光。
几多风雨,几回磨灭,
争肯暂恛惶。
何处是家乡。
便指与疑心怎忘。
人生在世,常常因为弱小而迷失方向。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发疯一样。
在泥土中玩弄泥团,
竟然看不到那颗闪耀的神珠。
经历了多少风雨,遭遇了多少磨难,
又有谁愿意暂时放下那份惶恐不安呢?
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呢?
就算指给你看,疑虑的心又如何能忘却呢?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神珠夜光”等意象,可以引申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姬翼,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反映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思考,风格多变,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诗作产生于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迷惘与归属感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与对家乡的思念。
《太常引》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在生活的纷扰与迷茫中,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心灵归属的渴望。开头描绘了人生的弱小与迷失,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困惑与不安,接着用“泥里弄泥团”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琐事中迷失自我,未能看到更高的理想。后半部分提到的“几多风雨,几回磨灭”,则深刻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挫折,表达了人在困境中难以放下心中惶恐的情感。最后的“何处是家乡”,不仅是对归属的追问,也是对内心深处疑虑的自我反思。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令人深思。
整首诗歌探讨了人生的迷茫、理想的追求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在生活的重压下,个体对归属感与理想信念的渴求,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学。
诗中“来往恰如狂”意指:
A. 人们的交往很理智
B. 人们的交往如同疯狂
C. 人们的交往很有序
“泥里弄泥团”表达了什么?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琐事的沉迷
C. 对人生的乐观
诗歌探讨的主要主题是:
A. 爱情
B. 迷茫与归属
C. 战争
答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姬翼的《太常引》更为沉重与内省,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纵情。在主题上,两者都涉及对生活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