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0:31
西江月·秋收起义
作者: 毛泽东 〔现代〕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表达了工农革命的号召,带着镰刀和斧头的旗帜,决心不在匡庐地区停留,直奔潇湘。面对层层压迫的地主,农民们心中充满仇恨。在秋收的时节,天空阴云密布,正是一声霹雳般的暴动的时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革命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
创作背景: 《西江月·秋收起义》创作于1927年,正值中国社会剧变之际。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矛盾加剧、农村革命风潮兴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写下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农民革命的号召和对地主阶级的强烈反抗。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一首饱含激情的革命诗词,展现了农民在压迫下的愤怒与反抗。诗中以“军叫工农革命”开篇,直接点明了革命的主题,紧接着提到“镰刀斧头”的旗号,象征着农民阶级的力量和决心。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斗志的场景,农民们不再沉默,向着更广阔的战斗前进。
在诗的后半部分,毛泽东通过“地主重重压迫”一语,清晰地展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深刻矛盾,进一步渲染了农民的愤怒和团结。“秋收时节暮云愁”描绘了秋季特有的沉重氛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动。最后一句“霹雳一声暴动”,用“霹雳”一词形象地传达了革命的突然性和不可阻挡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悲壮和农民的英勇,更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诗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念,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农民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体现了对革命的渴望,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斗争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革命标志是什么?
a) 星星
b) 镰刀与斧头
c) 旗帜
诗中提到的地主对农民的态度是?
a) 支持
b) 友善
c) 压迫
最后一句“霹雳一声暴动”表达了什么?
a) 革命的突然性
b) 平静的生活
c) 农民的无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