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瞻杨升庵先生遗像题后》

时间: 2025-08-10 20:57:07

诗句

议礼何人集上台,东华哭罢极南来。

簪花拥妓神仙骨,纵酒狂歌宰相才。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

先生自爱名山老,不是君王不放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0 20:57:07

原文展示:

议礼何人集上台,东华哭罢极南来。
簪花拥妓神仙骨,纵酒狂歌宰相才。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
先生自爱名山老,不是君王不放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询问,有谁能在礼仪的台上聚集?东华(即东华帝君)哭泣之后,得以南来。诗人在此描绘了一幅繁华的场景:簪花的女子与神仙般的才子们争相聚集,纵情饮酒狂歌,宰相的才华在此一展无遗。
诗人自认为在中溪的山水中可以担任主角,死后希望能与李白合葬。最终,诗人表达出对于隐士生活的热爱,认为自己是个不愿意为君王所拘束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议礼:讨论礼仪,指的是古代的礼仪制度。
  • 东华:指东华帝君,神话中的神仙。
  • 簪花:形容女子打扮,簪着花朵。
  • 拥妓:指歌舞女子环绕身边。
  • 纵酒狂歌:放纵地饮酒和高声歌唱。
  • 中溪:可能指诗人所居之地,或是自然清幽之地。
  • 太白:指李白,著名的唐朝诗人。
  • 名山:指高山,象征隐士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东华:在道教中,东华帝君是个重要的神祇,象征着高洁与智慧。
  •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以豪放和飘逸的诗风著称,常被提及与隐士生活相关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大绅(约1700-1770),字子文,号梅溪,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含有深厚的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士风流的描绘。同时,反映出清代士人的心态与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隐士理想。开篇的疑问句“议礼何人集上台”,引发读者对礼仪和社会地位的思考,似乎在质疑那种表面的繁华与虚荣。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东华哭罢,似乎象征着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沉思,经历了南来的旅行,带有一种悲伤的美感。
“簪花拥妓”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诗人在此感受到一种荒唐与无奈,纵酒狂歌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中溪的隐逸生活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权力的拒绝,最终通过对太白的致敬,诗人仿佛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并强调了个人价值的独立性。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下,流露出一种清晰而独特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议礼何人集上台:开头提问,暗示对聚会礼仪的反思。
  • 东华哭罢极南来:东华帝君的哭泣,象征着经历的悲伤与向南的旅程。
  • 簪花拥妓神仙骨:绘制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繁华的冷漠。
  • 纵酒狂歌宰相才:描绘了士人纵情享乐的场景,暗含对权力者的讽刺。
  • 生得中溪堪作主:表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信。
  • 死求太白可同埋:希望死后与李白合葬,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与对自由灵魂的追求。
  • 先生自爱名山老:反映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自我归隐。
  • 不是君王不放回:强调不愿被权力所束缚,体现出强烈的个性。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东华”与“太白”的对比,塑造了高洁与豪放的形象。
  • 对仗:如“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与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清代士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华:象征智慧与高洁。
  • 簪花拥妓:象征繁华与享乐。
  • 中溪: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归宿。
  • 太白:象征自由与浪漫的诗人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议礼何人集上台”中“议礼”的意思是:
    A. 讨论礼仪
    B. 进行宴会
    C. 讨论诗歌
    D. 进行游乐

  2. 诗中“东华哭罢极南来”中的“东华”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一位神仙
    C. 一位帝王
    D. 一位隐士

  3.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成为官员
    B. 希望与李白合葬
    C. 希望富贵荣华
    D. 希望与朋友长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刘大绅与李白的作品:刘的隐逸思想与李白的豪放形成对比,前者重视内心的清净,后者则追求自由与豪情。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取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刘大绅研究》
  • 《古典诗词的美学》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版谒 如蚁附膻 大辂椎轮 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深渊 撰定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羊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朝客高流 乚字旁的字 惟利是视 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鼓字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镣灶 爽然若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