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

时间: 2025-04-25 22:30:41

诗句

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

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

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

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0:41

原文展示:

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
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
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
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行路艰难的感受。他已经在风尘中逐渐消失,怎敢抱怨旅途的艰难。五更时分,山间的月光显得微弱,六月的海风却让人感到寒冷。戍楼的鼓声在松树下沉沉响起,村里的鸡也在竹栏边啼鸣。经过长久的战乱,昔日的荒凉景象已不再受人珍惜。

注释:

  • :追逐,消失意思。
  • :叹息,感叹。
  • 行路难:行走的道路艰难。
  • 五更:指凌晨时分。
  • 戍鼓:戍楼的鼓声,守卫信号。
  • :沉重,声音低沉。
  • 兵戈:战争的武器,象征战乱。

典故解析:

  • 五更:古代对夜晚时段的划分,五更即凌晨,象征着夜的宁静与孤寂。
  • 戍鼓:古代边防用的鼓声,常用于警报或信号,代表着战乱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鲁,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多关注自然与人事,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感受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行旅中的艰辛与孤寂,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敏感与内心的沉重。开头两句,诗人以“已逐风尘迹”引入,表现了他在旅途中的迷茫和对过往的反思,似乎在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艰难。接着,五更的微月与六月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个清冷而孤独的氛围。戍鼓声的低沉与村鸡的啼鸣交织,既表现了战乱的阴影,又体现了乡村日常生活的宁静。最后两句“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则是对战乱过后,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慨,表达了对过往失去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无情接受。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已逐风尘迹”:已然在旅途中消失在尘世。
    2. “敢嗟行路难”:不敢轻易抱怨行路的艰难。
    3. “五更山月小”:五更时分,山上的月光显得微弱,象征孤独与清冷。
    4. “六月海风寒”:六月的海风却带来寒意,突显矛盾与不适。
    5. “戍鼓沈松径”:戍楼的鼓声在松林间沉沉回响,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6. “村鸡啼竹阑”:乡村的鸡在竹栏边啼鸣,带来生活的气息。
    7. “兵戈消断久”:战争已经消散很久,暗示历史的久远。
    8. “无复惜荒残”:不再珍惜曾经的荒凉与残败,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村鸡啼鸣赋予了乡村的生命感,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行路艰辛的感慨,反映了战乱后的心灵孤独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包含了对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风尘:象征人生的艰辛与漂泊。
  • 山月:代表孤独与清冷,暗示内心的寂寞。
  • 海风: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与不适。
  • 戍鼓:战乱的象征,传递紧张气氛。
  • 村鸡:乡村的生活气息,代表平静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已逐风尘迹”意指: A. 在风中行走
    B. 消失在尘世
    C. 隐居山林
    D. 追逐风景

  2. “五更山月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宽慰
    B. 孤独
    C. 快乐
    D. 思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夜泊牛津》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与本诗在主题上均体现了对旅行与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而孙鲁则显得沉重与内省。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

相关查询

玉楼春 春阴 玉楼春 答友人 玉楼春·本意 玉楼春 感旧 玉楼春 登慈恩寺塔 玉楼春·阊门 玉楼春 自题履错集赠陈披云 玉楼春 小农弄璋名子曰士铭婺俗将临双满月赋此为贺 玉楼春 乙亥除夕作 玉楼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无字旁的字 决痈溃疽 临时施宜 毋字旁的字 松筠之节 折文旁的字 焚剽 动因 裸官 气字旁的字 贪墨败度 工字旁的字 包含绫的词语有哪些 世间无难事 扃绢 着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