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7:07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
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
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
令我愁思怨恨多。
你难道没有见到春天的鸟儿刚到时,百草都含着绿意,纷纷开花。可是一旦寒风萧瑟而至,能够保持这光辉的时刻又能有多久呢?日月流逝,时间不肯怜惜我,导致我愁思满怀,怨恨丛生。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整体情感表达与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相呼应,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短暂的反思。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兼具豪放与细腻的风格。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诗人面对环境变化和人生无常,常常感到无奈和愁苦,因此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拟行路难》通过对春天鸟儿到来和寒风萧索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开头的“春鸟初至”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而“百草含青”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生命的繁盛。接着,诗人转向寒风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短暂。诗中“竟得几时保光华”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担忧,尤其是面对寒风的侵袭,诗人意识到美好时光的易逝。最后,“日月流迈不相饶”更是将诗人的愁思与怨恨推向高潮,表明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使得诗歌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鲍照通过对比手法,将春天的生机与寒冬的凄凉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围绕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悟。
该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寒风萧索”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的“光华”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