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 其一》

时间: 2025-05-05 00:40:50

诗句

昨宿空泠岸,滩声枕上听。

今看樟木寺,岳色眼前青。

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

何因羡翀举,叩齿诵黄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0:40:50

原文展示:

昨宿空泠岸,滩声枕上听。
今看樟木寺,岳色眼前青。
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
何因羡翀举,叩齿诵黄庭。

白话文翻译:

昨晚我在空荡荡的岸边入睡,潮滩的声音伴我入梦。
今天我来到樟木寺,眼前的岳山显得格外青翠。
云彩和自然依然潇洒自如,天上人间似乎一片迷茫。
我为何会羡慕那些飞翔的神仙,咬牙叹气地诵念《黄庭》呢?

注释:

  • 空泠岸:空旷而清冷的岸边。
  • 滩声:潮滩的声音,指的是水流拍打岸边的声音。
  • 樟木寺:一座寺庙,可能在桂阳或其附近。
  • 岳色:指的是岳山的颜色,这里形容山的青翠。
  • 潇洒:形容自然景物自由而洒脱的状态。
  • 杳冥:指茫然、深邃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天人之间的距离。
  • 羡翀举:羡慕飞升的神仙或高人。
  • 叩齿:形容因羡慕而产生的叹息。

典故解析:

《黄庭》:指的是《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常用来表达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锐,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自然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旅行途中,表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的感悟与思考,可能反映了他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清晨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思索。开头两句通过“昨宿”和“今看”形成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诗人通过描写岸边的潮声和樟木寺的青山,传递出一种清幽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中间两句“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则引出了诗人对自然与超脱的思考,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渴望。“羡翀举,叩齿诵黄庭”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他对飞升的神仙有着深深的羡慕,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处境。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宿空泠岸:回忆昨夜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岸边入眠,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滩声枕上听:潮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如同音乐,陪伴着入眠。
    • 今看樟木寺:今晨来到樟木寺,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
    • 岳色眼前青:青翠的山色映入眼帘,给人以清新之感。
    • 云物犹潇洒:云彩和自然景物依旧洒脱自如。
    • 天人一杳冥:人和天之间的距离似乎深邃而难以企及。
    • 何因羡翀举:诗人对飞升的神仙感到羡慕。
    • 叩齿诵黄庭:因羡慕而叹息,口中吟诵道教经典。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昨宿空泠岸,今看樟木寺”,形式上工整,内容上对比鲜明。
    • 比喻:将潮声比作枕边的音乐,增强了诗的韵味。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空泠岸:孤独与寂寞的象征。
  • 樟木寺:信仰与心灵的寄托。
  • 岳色: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希望。
  • 云物:世间的变化与无常。
  • 羡翀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樟木寺”主要象征什么? A. 孤独
    B. 信仰与心灵的寄托
    C. 自然的美丽
    D. 旅行的疲惫

  2. 诗人在“羡翀举”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羡慕
    C. 愤怒
    D. 喜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陈锐的《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 其一》均描写了自然风光,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宁静与禅意,而陈锐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经典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 新柳 点绛唇 点绛唇 点绛唇 梅 点绛唇四首 其一 点绛唇 题延令张燕孙秋词 燕孙园次婿 点绛唇 点绛唇 美人蕉 点绛唇 阻风江口 点绛唇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列第 红妆素裹 私字儿的字 守玄 齿如编贝 侈纵偷苟 半生不熟 秉轴持钧 采字头的字 矘眄 乙字旁的字 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人字头的字 愤世疾邪 鼻字旁的字 另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