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5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54:22
声声慢·刚强柔弱
作者: 侯善渊 〔元代〕
刚强柔弱,善恶分明,天地报应不同。
滥浊荣家,贞烈志德长贫。
清净无为妙道,被愚徒返谤邪门。
怎理会,见修真上士,有若雠人。
高道猜为贼盗,把凶顽小辈,却做贤人。
马饰衣襟,具礼晓甚卑尊。
大家学些打懂,也胡来讲甚人偷。
抹截了,换云袍簪髻,搭个头巾。
刚强与柔弱是如此鲜明,善与恶也是如此分明,天地的报应各有不同。
那些滥浊之人荣华富贵,志节贞烈的人却常常贫穷。
清静无为的妙道,常常被愚昧之徒指责为邪门歪道。
如何理解,见到修道的上士,竟如同见到仇敌一般?
高明的道理被当作贼盗,反而那些凶恶的小辈,却被视为贤士。
马饰与衣襟,礼节显得极其卑微与尊贵。
大家都试图去了解,却胡乱地谈论那些小偷。
终究被遮掩了,换上华丽的袍子和簪子,搭个头巾。
侯善渊,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哲理和道德为主题,反映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人们的思想境遇。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性、道德与社会现象。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价值观混乱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刚强与柔弱、善恶与报应,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声声慢·刚强柔弱》是一首反映社会矛盾与人性复杂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刚强与柔弱的对立,善与恶的明显区分。诗人对那些道德败坏而荣华富贵的人,以及那些志节高洁却贫困潦倒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传递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无奈。
诗中提到“高道猜为贼盗”,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直接批判,揭示了高尚与卑微的颠倒,反映出一种对真理与道德的追求。诗人使用了“清净无为”的境界,隐喻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愚徒”的存在则又显得格外刺眼,强调了修道者的不易。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诗人通过对世态炎凉的描绘,激发出读者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处境与价值观。最终,诗人以“换云袍簪髻,搭个头巾”结束,暗示即使外表光鲜,内心却可能充满虚伪与不安,这种讽刺性的结尾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讽,揭示社会的虚伪与道德的沦丧,呼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善恶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刚强柔弱”主要是指:
A. 人的性格
B. 事物的对立
C. 道德的标准
诗人认为哪些人常常被误解?
A. 高道的人
B. 滥浊的人
C. 贞烈的人
“高道猜为贼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讽刺
B. 赞美
C.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