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2:04
题王叔明仿董北苑风雨萧寺图
作者:沈良 〔元代〕
墨云拥高山,顷刻风雨至。
划然海潮声,草木争偃地。
旷野少人行,山僧独归寺。
衲衣尽沾湿,敲户何急事。
仓皇前村民,乘屋一何亟。
一婢已抱瓮,一妇更持器。
重茅惜被卷,破屋家所寄。
戴笠者渔郎,理网屈双臂。
老翁若望家,担物终不弃。
陆走尚甚危,水行可无畏?
前溪风雨恶,篙折水流驶。
行者当早归,居者不豫备。
北苑为此图,黄鹤师其意。
想见晚来晴,云净山横翠。
始信霎时间,真宰特相戏。
这首诗描绘了山高云密,瞬息之间风雨降临的景象。突如其来的雨声仿佛海潮涌来,草木在风中纷纷倒伏。原野上少有人行走,只有一位山僧独自回到寺庙。僧人的袈裟被雨水浸湿,敲门的声音似乎没有什么急事。村民们仓皇而至,急忙躲避雨水。一名婢女抱着水瓮,一位妇女则手持器皿。茅草屋顶被卷起,破旧的房屋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戴斗笠的渔夫,弯腰整理渔网,老翁则满怀希望地望着家,尽管手中担负着重物。陆上行走尚且危险,水中行舟却无所畏惧?前溪的风雨恶劣,桨折断了,船只随水流漂移。行人应早归,居住者则未做好准备。北苑绘制了这幅图,黄鹤仿佛理解了其中的意境。想象着傍晚的晴空,云彩散去,山峦愈加翠绿。此时才相信,短短的时间里,真宰似乎在开玩笑。
作者介绍:沈良,元代诗人,以工整的诗风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士人多寄情于山水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风雨中的山寺景象,反映了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沈良的《题王叔明仿董北苑风雨萧寺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个生动的风雨场景。诗中描绘的墨云、风雨、草木等自然元素,渗透出一种浩瀚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通过山僧的孤独归寺,村民的慌乱,渔夫的从容等细节,传达了对生活的不确定与应对之道。
诗中“行者当早归,居者不豫备。”一句,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准备不足,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与无助。而结尾的“想见晚来晴,云净山横翠”,则传达出一种希望与乐观,虽然生活中充满变数,但仍能期待阳光明媚的未来。这种从雨中归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令人在细细品味中产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和无奈,同时表现出面对生活困难时的坚韧与希望。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场景,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词汇:
《题王叔明仿董北苑风雨萧寺图》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沈良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仓皇前村民”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从容
B. 慌忙
C. 开心
D. 无聊
“重茅惜被卷”中的“重茅”指的是什么?
A. 花草
B. 茅草屋顶
C. 树木
D. 河流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生活的安宁
C. 对生活的思考与希望
D. 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书籍和文章提供了对元代诗歌及其背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沈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