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赠刘伯威》

时间: 2025-05-02 21:40:24

诗句

刘子山中秀,相逢气自同。

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

折节岂为辱,苦心应有终。

平生湖海志,未用哭途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0:24

赠刘伯威

原文展示:

刘子山中秀,相逢气自同。
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
折节岂为辱,苦心应有终。
平生湖海志,未用哭途穷。

白话文翻译:

刘子在山中显得英俊,见面时气质自相契合。
家世和门第的考量,犹如古人从简单事物中追求风雅。
降低身段难道是羞辱,苦心经营终会有回报。
我一生怀有海阔天空的志向,绝不因为困境而哭泣。

注释:

  • 刘子:指刘伯威,诗中称呼。
  • 山中秀:形容刘伯威在山中显得优秀。
  • 箕裘:指家世、门第,箕和裘是古代的衣物,象征着门第高贵。
  • 菽水:即豆和水,象征朴素的生活,古人追求的风雅。
  • 折节:指降低身段,谦逊待人。
  • 苦心:指辛苦用心。
  • 湖海志:比喻胸怀宽广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麻革,元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志向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以交友、志向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麻革与刘伯威相识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欣赏与勉励,展现出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刘伯威是一位追求理想的士人,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出对彼此志向的认同与鼓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刘子山中秀”展现了刘伯威的才华与气质,暗示两人志同道合。接着提到“箕裘门户计”,委婉地指出世俗对人们的评价与限制,反映出作者对门第观念的不屑与对真才实学的推崇。诗中“折节岂为辱”表明作者坚信谦逊与低调并不可耻,反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整首诗通过刘伯威与作者之间的相知相惜,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命运的反抗。最后以“平生湖海志”结束,强调了志向的广阔与坚定,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彼此在艰难的路途上不屈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刘子山中秀,相逢气自同:描绘了刘伯威在山中出众的气质,表明两人相遇时产生的默契与共鸣。
  2. 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通过对比,指出现实中人们对门第的重视,而古人追求的是内在的修养与风雅。
  3. 折节岂为辱,苦心应有终:强调降低身段与谦逊不是羞辱,而是对理想的坚持与努力,最终将会有所回报。
  4. 平生湖海志,未用哭途穷:表达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决心不因困境而气馁,体现了坚定的信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形成了对称美感,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志向比作“湖海”,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广阔的理想。
  • 排比: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递进,逐步展开对志向的深入探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坚持,在面对世俗的压力时不屈服,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和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山中:象征宁静与深邃,暗示志向的高远。
  2. 菽水:代表朴素的生活与古人的雅趣,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3. 湖海:象征开阔与无限的志向,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最能表达对门第观念的不屑? A. 刘子山中秀
    B. 箕裘门户计
    C. 折节岂为辱
    D. 平生湖海志

  2. “折节岂为辱”中“折节”指的是什么? A. 降低身段
    B. 高高在上
    C. 追求名利
    D. 不屈服

  3. 诗中提到的“湖海志”意指什么? A. 狭隘的目标
    B. 广阔的理想
    C. 自我满足
    D. 世俗的压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赠刘伯威》与《将进酒》: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境的不屈。前者侧重于友情与志向,后者则强调了豪放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麻革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河传·棹举 河传 其四 陨之花 河传 其三 翔之风 河传 其二 秋之月 河传 雪月风花四首 其一 舞之雪 河传 秋深落叶 河传 夏初烟雨 河传 春夜细雪 河传 冬日斜阳 河传 荷包牡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血祭 米字旁的字 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韦字旁的字 停诊 祸发齿牙 彑字旁的字 杯羹之让 保盈持泰 条开头的成语 和寳 歺字旁的字 土蛆 玉润冰清 弱袂 氏字旁的字 弃若敝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