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57:53
马迹车尘漫白头,苍生初不待君忧。
且从少傅论中隐,尽要元规拥上流。
东阁官梅动诗兴,洞庭春色入新篘。
归程未觉西庵远,夜夜清伊绕石楼。
马车的痕迹和尘埃覆盖了白发,百姓本不需要你来忧虑。
干脆从少傅的隐居言谈中寻求乐趣,尽量向上流社会靠拢。
东阁的梅花激发了我的诗兴,洞庭湖的春色融入了新制的茶中。
回程时并未觉得西庵遥远,夜夜清音环绕着石楼。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谋,号天隐,金朝文学家,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充满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元好问晚年的时候写的,时值金朝逐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世事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为核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用“马迹车尘漫白头”来描绘时光的流逝,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马车的痕迹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奔波,白发则暗示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接下来的“苍生初不待君忧”一句,表达了对人世间苦难的无奈与不平。虽然诗人心系百姓,但他却意识到苍生并不需要他的忧虑,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且从少傅论中隐”的转折,显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向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似乎在逃避世俗的繁华与苦恼。通过“尽要元规拥上流”,表达了希望在社会中获得认可与地位的愿望。
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归程的情景,东阁的梅花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而洞庭湖的春色则象征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结尾的“夜夜清伊绕石楼”,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仿佛在呼应前面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少傅”是什么职务?
“马迹车尘”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东阁官梅动诗兴”意在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