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0:18
林中有奇石,髣髴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在林中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仿佛是一只藏匿的野兽。
乍一看像是依偎在岩石上的桂树,
可又让人怀疑它在啃食野生的苹果。
青苔在石头上生长,紫色的苔藓斑驳可见。
这石头不是被羁绊的东西,
为何要像佩戴着缨带一样显得拘束呢?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贽,号贞白,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以清新俊逸、自然流畅的诗风而著称,特别擅长描写山水与自然,作品中常透出孤高和淡泊的情怀。
此诗创作于李德裕的隐居时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自由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奇石的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精神。
《似鹿石》是一首描写自然奇石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石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开头以“林中有奇石”引入,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奇石似乎隐匿于林中,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生动的感觉。接着,诗人以“髣髴兽潜行”形容石头的形态,巧妙地将石头与野兽相联系,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象。
通过“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石头的奇特形态,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生长状态的思考。诗中“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青苔和紫苔的生长更是让这块石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最后一句“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则是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石头的形象反思生存的状态,若不是被羁绊,那么何必像佩戴缨带般受到束缚。这句在诗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生命状态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奇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交融,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意象,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哲思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与自由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束缚人生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奇石”让人联想到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潜行的野兽
C. 高大的山脉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现自然的生机?
A. 描写奇石的颜色
B. 描写苔藓的生长
C. 描写风的声音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束缚的无奈
B. 对自由的渴望
C. 对美的赞美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李德裕的《似鹿石》,两首诗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李白的诗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壮阔的景象,李德裕的诗则更注重对静态自然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