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8:32
十月多蚊蚋,昏昏气未平。正须三日雨,却用一霜晴。闲馆萧条意,空阶点滴声。钟残抚枕叹,归梦几时成?
十月的夜晚,蚊虫很多,空气中弥漫着未散的闷热。正需要三天的雨水,却偏偏来了一场霜降的晴天。空荡荡的馆舍让人感到萧条,只有空旷的台阶上滴落的雨声。钟声沉沉,抚摸着枕头叹息,不知道归来的梦何时才能实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雨夜作》成诗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多事之秋,陆游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内心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奈。此时,他身处闲寂的环境中,内心渴望归乡与团圆。
《雨夜作》展现了陆游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开篇描绘了十月的蚊虫与潮湿的气候,传递出一种闷热的烦躁感。在这个季节,诗人期待着雨水的降临,然而却迎来了霜降的晴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着无法如愿的失落情绪。接着,诗人描绘了空荡的馆舍,萧条的环境与滴落的雨声,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沉重与无奈。最后一句“归梦几时成”更是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归乡梦的渴望与焦虑。
全诗通过描写秋夜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无常时所产生的无奈与渴望。
陆游的《雨夜作》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孤独和思乡之情的抒发,但陆游更侧重于自然环境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亲情的牵挂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