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古辞四首 静室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30 02:14:18

诗句

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

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

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14:18

原文展示

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
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
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白话文翻译

这间静室就像是僧人的茅舍,完全与尘世的喧嚣隔绝。
我在这里引来雀鸟,享受留存的黍米,却又惋惜青苔,懒得穿鞋走动。
时常倚靠在幽静的窗前,情境是多么的宁静。
只有岩石上的花瓣随风飘飞,根本无迹可寻。
明月从东山升起,照亮了西边的树林。
地上布满了龙蛇,想要走动却又感到惊恐。
不禁问夜晚为何如此,鸟儿的喧闹自知天晓。
谁能探知千年后的意境,寂静才是它真正的情感。

注释

  • 静室:安静的房间,寓意清净与宁静。
  • 僧庐:僧人的居所,象征隐逸与清净。
  • 黄尘: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代表世俗的烦恼。
  • 引雀:吸引小鸟的意思,这里可能象征着归隐生活的乐趣。
  • 岩华:岩石上的花,象征自然的美。
  • 龙蛇:形容地面上的杂草或小动物,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恐惧的感觉。
  • 千载意:千年后的意境,表现时间的流逝与人世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濂(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诗文俱佳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古辞四首 静室二首 其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世事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而宁静的环境,诗人在静室中独享安宁,远离世俗的喧嚣。开篇以“静室似僧庐”引入,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暗示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厌倦。紧接着,通过“引雀喜留黍”的细节,展示了他在宁静中享受自然的情趣,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的意象,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又将月光与树影的交织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了清晰而温柔的自然景象。尤其是后半部分,诗人以“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来表现内心的惊恐和对外界的敏感,反映了他在宁静中仍然感受到的潜在威胁。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深切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与短暂、喧嚣与宁静的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室似僧庐:表示该房间静谧,像僧人的庙舍,隐喻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
  • 绝与黄尘隔:与世俗的尘埃完全隔绝,强调宁静的环境。
  • 引雀喜留黍:通过吸引鸟儿的方式,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喜悦。
  • 惜苔懒穿屐:对青苔的惋惜,暗示对自然的珍视,表现出一种懒散的态度。
  • 有时倚幽轩:时常倚靠在幽静的窗前,感受环境的宁静。
  • 情境一何寂:感叹环境的清静,突显诗人的内心世界。
  • 只有岩华飞:岩上的花瓣随风而动,象征自然的无常与美丽。
  • 随风亦无迹:花瓣随风而去,表达出一种虚无与无常的感受。
  • 明月出东山:明亮的月亮从东边升起,照耀着西边的树林,描绘出宁静的夜晚。
  • 照见西林明:借月光的明亮,展现自然的美。
  • 龙蛇布满地:地上有许多小动物,生机勃勃却又令人感到恐惧。
  • 欲步还自惊:想要走动却又害怕,表现出对未知的恐惧。
  • 试问夜何其:对夜晚的疑问,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鸟喧自知更:鸟儿的叫声让人知道时间已晚,增加了夜晚的神秘感。
  • 谁探千载意:谁能理解千年后的意境,体现了时间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
  • 寂默乃其情:宁静与寂默才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静室比作僧庐,强调清净的环境。
  • 拟人:鸟喧自知更,赋予鸟儿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宁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室: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 明月:象征光明、希望与时间的流逝。
  • 岩华:象征自然之美与生命的短暂。
  • 龙蛇: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潜在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静室似僧庐”的意思是?

    • A. 诗人喜欢热闹的生活
    • B. 诗人追求宁静的生活
    • C. 诗人住在城市
  2.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中,明月的象征是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内心的焦虑
    • C. 自然的美
  3. 诗中“试问夜何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夜晚的长短
    • B. 时间的意义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同样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的景色,而宋濂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阳台梦 春晓 阳台梦 梦梦 阳台梦 纪梦 阳台梦 阳台梦 悼亡 向湖边 向湖边 题林畏庐先生西汉图卷,卷藏秋雪庵 向湖边 佘春帆消夏观荷图 向湖边 向湖边(江纬读书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椎埋屠狗 户字头的字 援经据典 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居移气,养移体 兀字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包含忾的词语有哪些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名公钜卿 角字旁的字 喷血自污 照补 有生于无 三框儿的字 出家求道 鸳鸯板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