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0:26
原文展示
灯彩初停,菊英将展,西山秀色撩人。
旧新词侣,逸兴动飞轮。
不抚娑罗古柏,关情处黄叶孤村。
摛文藻,江山故宅,俯仰一凝神。
萧森蓬径里,围毡啜粥,鹓富亲贫。
想酒酣挥翰,愤结声吞。
呕尽十年心血,终留得照世鸿文。
看今日,肩摩毂击,争式旧衡门。
白话文翻译
灯笼的彩灯刚刚熄灭,菊花的花蕾即将绽放,西山的秀丽景色令人陶醉。
旧友新朋聚集在一起,兴致高昂,像飞轮般转动。
不去抚摸那古老的娑罗树,惟有在秋叶飘零的孤村中感怀。
我在这里吟咏文章,追忆故国的宅邸,凝神静思。
在那萧瑟的丛林小径,围坐在毡子上喝粥,富贵与贫穷相伴。
我希望在酒酣畅之际,挥毫写下心中的愤懑。
十年来的心血付出,最终留下了光耀世人的鸿篇巨制。
如今,大家肩并肩、摩肩接踵,争相模仿昔日的风采。
注释
字词注释
- 灯彩:指灯笼的彩色装饰。
- 菊英:菊花的花蕾,象征秋天的到来。
- 逸兴:高远的兴致。
- 飞轮:形象地比喻兴致高昂,像旋转的轮子。
- 娑罗古柏:娑罗树与古老的柏树,意指古老而充满情感的地方。
- 萧森:形容森林的萧条与寂静。
- 围毡啜粥:指在毡子周围坐着喝粥,描绘一种简朴但温馨的生活场景。
- 照世鸿文:指流传千古的著作,意指作者的文学成就。
典故解析
-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有《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
- 黄叶孤村:比喻秋天的孤寂,可能隐喻人生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钟敬文,近现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满庭芳》是钟敬文在访曹雪芹故居时的灵感所作,诗中流露出对曹雪芹及其作品的敬仰,并寄托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思考。
诗歌鉴赏
《满庭芳》以曹雪芹故居为背景,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的眷恋与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开篇以“灯彩初停,菊英将展”展示了秋天的气息,西山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营造出一种写意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旧新词侣”的描述,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愉悦与追忆之情。
在“萧森蓬径里,围毡啜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简朴生活的画面,体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与感悟。尤其是“想酒酣挥翰,愤结声吞”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文学创作的渴望,仿佛在诉说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结尾处,诗人对当下的观察与思考,使整首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引发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彩初停:灯笼的彩灯刚刚熄灭,暗示夜晚的结束。
- 菊英将展:秋天的菊花即将盛开,象征着新的开始。
- 西山秀色撩人:西山的美景吸引人,传达出自然的魅力。
- 旧新词侣:旧友新朋,指诗人身边的朋友。
- 逸兴动飞轮:兴致高昂,形象地表达了友情的欢乐。
- 不抚娑罗古柏:不去触摸古老的树木,暗示对往事的思考。
- 关情处黄叶孤村:在孤独的村庄中感受到秋天的萧瑟。
- 摛文藻:用心写作,表达对文字的热爱。
- 江山故宅:追忆故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俯仰一凝神:沉思凝望,集中精神思考。
- 萧森蓬径里:在荒凉的树林小径中,描绘出环境的寂静。
- 围毡啜粥:围坐在毡子上喝粥,表现生活的简朴。
- 鹓富亲贫:富贵与贫困共存,反映社会的现实。
- 想酒酣挥翰:在酒酣畅之际,想要挥笔写作。
- 愤结声吞:内心的愤懑,化为文字的呐喊。
- 呕尽十年心血:十年的心血,倾注于文学创作。
- 终留得照世鸿文:最终留下了光辉的作品。
- 看今日,肩摩毂击:如今的人们争相模仿,热闹非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逸兴”比作“飞轮”,形象地表达兴致的高涨。
- 对仗:如“萧森蓬径里,围毡啜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灯彩初停”,给静物赋予了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文化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彩:象征欢庆与热闹的氛围。
- 菊英:象征秋天的成熟与丰收。
- 西山:象征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 黄叶: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古宅: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灯彩初停”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夜晚的结束
- B. 节日的开始
- C. 朋友的聚会
-
“想酒酣挥翰”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诗中提到的“萧森蓬径里”意指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
- B. 荒凉的树林小径
- C. 热闹的市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曹雪芹的代表作,展示了深刻的人性与社会。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满庭芳》更加强调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参考资料
- 曹雪芹《红楼梦》相关研究
- 钟敬文诗集《近现代诗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