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0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04:54
西子妆 八月十五日闻歌燕子楼旧曲感赋
作者: 邓桐芬 〔近代〕
魂怯薄衿,影飘深烛,夜久偏饶风露。
阑干十二几曾凭,趁秋光袅帘香雾。
霓裳罢舞,料天上人间非故。
倚高寒问桂宫今夕,何人归去。
闲庭宇,一片清霜,宛转楼角度。
酒醒肠断月明中,敛愁眉几番迟暮。
吴丝漫谱,倩谁解霜娥幽素。
寄孤吟,地角天涯调苦。
夜深了,薄衿的衣服让我感到一丝寒意,烛影摇曳,夜晚的风露变得更加明显。我在阑干边徘徊,曾几何时在这里依靠,趁着秋光,轻纱帘后弥漫着香雾。霓裳舞已停止,想必天上人间的景象都不是昔日的样子。我倚在高处,问问桂宫今夜,谁人能归来。闲庭中,清霜弥漫,楼角的月光柔和而缥缈。酒醒后,愁肠寸断,月明之下,几度收敛眉头,感叹迟暮的无奈。吴地的丝竹在轻声演奏,问谁能理解那霜娥的幽怨?我寄托着孤独的吟唱,在这地角天涯中调和着苦涩的旋律。
作者介绍
邓桐芬,近代女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曾因才情出众而受到同代文人的关注。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正值秋季,诗人在夜晚的月光下,因听到燕子楼的旧曲而感怀。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以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几句描绘了夜晚的氛围,薄衿的寒意和烛光的摇曳,使人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孤寂感。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往昔美好时光的舞蹈,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仿佛在提醒自己曾经的欢愉已成往事。
诗中“倚高寒问桂宫今夕,何人归去”一句,展现出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失落,感叹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自己却独自一人,无法与亲友团聚。后面几句则描绘了酒醒后内心的愁苦和对过往的追忆,情感愈发浓烈。
整首诗运用大量的意象,如“霓裳”、“桂宫”、“月明”等,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抒情中融入音乐的元素,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对比、拟人、意象等修辞手法,如“影飘深烛”给人以动态的视觉感受,“酒醒肠断”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感慨,反映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思考,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酒醒肠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平静
“霓裳罢舞”中的“霓裳”意指什么?
A. 舞者的衣服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C. 自然风光
诗人对“桂宫”的提问表现了什么心情?
A. 忧伤
B. 快乐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静夜思》相比,邓桐芬的《西子妆》更注重于对孤独与往昔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在月夜的意境中表现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