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2:59
阳春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
篆台芬馥。初睡起横斜簪玉。
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堪梳裹,谁问著余酲带宿。
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
花亭遍倚槛曲。厌满争春凡木。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春风轻柔,黄莺啼鸣,应该高兴刚刚离开幽静的山谷。
阳光透过北窗,清晨的光辉洒入翠绿的帷幕。
桌上香气扑鼻,刚睡醒的我,斜插着玉簪。
为什么自觉腰肢纤细,最近裙幅却又显宽大?
对着镜子无心梳理头发,谁再问我昨夜的余醉?
回想往日的欢愉,似乎惊醒后美梦难以继续。
花亭依靠着栏杆,厌倦了争春的凡木。
清明时节已过,尽显憔悴,心中愁苦,花红草绿。
杨无咎,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天池,生活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并融入细腻的情感。
《阳春》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阳春》以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情感。开篇用“蕙风轻,莺语巧”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氛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转向了个人的感受,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从“因甚自觉腰肢瘦”可见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和惆怅,紧接着又提到“谁问著余酲带宿”,暗示着对过往快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以鲜明的对比结束,愁苦的心情与春天的绚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显了诗人在美丽的春天中感受到的深切忧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惆怅,表现出一种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感伤。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往日欢乐的怀念?
A. 蕙风轻,莺语巧
B. 寻思前欢往事
C.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韵律感?
A. 比喻
B. 拟人
C. 对偶
“因甚自觉腰肢瘦”一句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C. 对朋友的思念
以上是对《阳春》这首诗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理解这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