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1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15:39
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
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
识先君云石耳峰头路接天,
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
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
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
野鹤昂藏未是仙。
这火焰难道是吉祥的象征吗?我写下这首诗。
这里有位蜀地的僧人,在长老的引导下,
认识了先君,登上石耳峰,
从那里通往天空,梵音堂下的月光照耀着泉水。
这一生我第一次饮用庐山的水,
日后我还要去雪窦禅寺参拜。
我的袖子里宝书尚未取出,
梦中飞来的神仙已经先传授给我。
谁能再认识嵇中散呢?
那高昂的野鹤并不是仙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思考。苏轼在政治上多次遭受打压,但其文学成就依然卓著。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在圆通禅院寄宿,回忆与已故先君的往事以及自己对佛教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火”为引子,开篇即设问,带有一种哲理性和反思性。诗中通过蜀僧的形象引入,表现出对宗教的尊重和对先贤的怀念。石耳峰与梵音堂的描写,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禅院环境,诗人仿佛沉浸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感受自然的灵气与哲思。
诗中“此生初饮庐山水”一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对庐山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暗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是多么珍贵。接下来的“他日徒参雪窦禅”,则表达了对未来修行的期望,使整首诗在抒情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哲理的深度。
最后一联“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思考。嵇中散象征着自由与高洁,而“野鹤昂藏”则隐喻着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自然与宗教的反思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先贤的怀念。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蜀僧”主要代表什么?
A. 自然
B. 智慧与教义
C. 传说中的仙人
答案:B
填空题:诗中“此生初饮__水”。 答案:庐山
判断题:诗人对雪窦禅的态度是向往的。(对/错) 答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