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8:42
行路难
作者: 孙绪 〔明代〕
途人尽说途中好,市酒村羹常醉饱。
有身何用事犁锄,有钱何地非堂奥。
里中游侠闻之喜,耻向丘园坐枯槁。
青鞋布袜去如飞,南登匡阜东蓬岛。
一朝暮夜失通衢,月深云黑山窅窅。
远闻豺虎嘷前林,下见虺蛇蟠茂草。
平时自爱千金躯,此中生死竟难保。
归来紧紧闭柴关,回首旧游心若捣。
朝舂粳稻暮烹鸡,馀生誓共妻孥老。
黄昏失脚落阶砌,胫骨摧伤增懊恼。
咫尺庭前有畏途,何必羊肠与鸟道。
这首诗描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路人都说路途很好,村里的酒和羹汤总让人醉饱。但身在何处,体力又能有什么用?即使有钱,哪里不是豪宅大院?乡里的游侠听到这些话感到开心,却不愿意在田园里虚度光阴。穿着青鞋和布袜,走得飞快,南登匡山,东游蓬岛。可一旦迷失在暮夜中,月亮深沉,云雾弥漫,山景昏暗。远处听到豺狼的嚎叫,低头看到蛇在草丛中蜷缩。平日里自珍视自己的身体,然而在这里生死却难以保障。归来之时紧闭柴门,回望旧游,心如捣蒜。早上舂米,晚上烹鸡,余生誓言与妻儿一起老去。然而在黄昏时分失足摔落台阶,腿骨受伤,增加了懊恼。近在咫尺的庭前还有畏惧的道路,何必选择羊肠小道与鸟道呢?
孙绪,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其诗歌常有对传统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这首《行路难》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诗人通过描绘旅游的艰辛与归家的渴望,表达了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时局的无奈。
《行路难》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和对安稳生活渴望的诗作。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途人尽说途中好”引入,展现出外界对旅行的美好期许,但随即转向现实的严酷,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旅途中,诗人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比如豺狼和蛇,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对人生险恶的隐喻。
诗中多处表现出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如“朝舂粳稻暮烹鸡”,这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庭和睦的向往。而“归来紧紧闭柴关”则表现出对安全感的追求,回归的心情中夹杂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结尾以“咫尺庭前有畏途”收束,强调了即使身处熟悉的环境,仍然存在着未知的恐惧与挑战,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艰辛的强烈对比,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通过对旅途艰辛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
选择题: 诗中描述的旅途主要是什么样的?
A. 美好
B. 艰辛
C. 安稳
D. 快乐
填空题: “归来紧紧闭__。”
判断题: 诗人对田园生活持有向往的态度。 (对/错)
《行路难》和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虽然主题有所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